稳定性心绞痛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主要区别在于发作诱因、疼痛特点及预后风险。稳定性心绞痛由体力活动诱发,疼痛规律可控;不稳定性心绞痛则可能静息发作,疼痛更剧烈且易进展为心肌梗死。
1、发作诱因:
稳定性心绞痛通常由固定程度的体力活动如爬楼梯、快步走诱发,休息后可缓解。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无明确诱因,可能在静息或轻微活动时突发,与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有关。
2、疼痛特点:
稳定性心绞痛疼痛程度较轻,持续时间约3-5分钟,含服硝酸甘油可快速缓解。不稳定性心绞痛疼痛更剧烈,持续时间常超过20分钟,硝酸甘油效果有限,可能伴随冷汗、恶心等症状。
3、发作频率:
稳定性心绞痛发作频率相对固定,数月内症状模式相似。不稳定性心绞痛表现为新发心绞痛、频率增加或症状加重,短期内发作次数明显增多。
4、病理基础:
稳定性心绞痛多由冠状动脉固定狭窄>70%导致心肌供血相对不足。不稳定性心绞痛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相关,易引发急性血栓,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范畴。
5、预后风险:
稳定性心绞痛短期内进展风险较低,通过药物控制预后较好。不稳定性心绞痛属于心血管急症,48小时内心肌梗死风险达5%-10%,需紧急医疗干预。
两类心绞痛患者均需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摄入控制在5克以内,优先选择深海鱼、燕麦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运动强度以不诱发心绞痛为度。戒烟限酒,保持情绪稳定,定期监测血压、血脂。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嚼服阿司匹林并呼叫急救,避免自行前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