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剥离是指主动脉内膜撕裂导致血液进入血管壁中层形成夹层的危重疾病,主要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马凡综合征等因素有关。
1、病理机制主动脉剥离发生时,高速血流冲击使主动脉内膜出现破口,血液经破口涌入中膜层形成假腔。随着压力升高,假腔可能向近端或远端扩展,导致血管真腔受压。Stanford A型剥离累及升主动脉,可能引发心包填塞或冠状动脉缺血;B型剥离仅影响降主动脉,但可能造成内脏或下肢缺血。
2、典型症状突发剧烈胸痛是主要特征,疼痛呈撕裂样并向背部放射。A型患者可能出现晕厥、呼吸困难等心包填塞表现,B型患者可伴下肢麻木或腹痛。部分患者会出现血压不对称、脉搏短绌等体征,严重时发生休克或多器官衰竭。
3、诊断方法急诊增强CT是首选检查,可清晰显示内膜片和真假腔。经食道超声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MRI则用于慢性期评估。D-二聚体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但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剥离可能。
4、紧急处理确诊后需立即控制血压和心率,常用药物包括艾司洛尔、硝普钠等静脉制剂。A型剥离应紧急手术修复,采用升主动脉置换或支架植入;B型剥离可先药物保守治疗,但出现并发症时需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5、长期管理术后需终身控制血压在120/80mmHg以下,推荐使用美托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定期进行CT随访监测主动脉直径变化,避免剧烈运动和负重。马凡综合征患者应接受基因检测和家族筛查。
主动脉剥离患者应严格戒烟限酒,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监测血压变化。建议随身携带医疗警示卡,出现突发胸痛时立即平卧并呼叫急救。康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但需避免引起胸腔压力增大的动作。术后第一年每3个月复查一次,稳定后可逐渐延长随访间隔。
腹部主动脉瘤可通过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
药物治疗通常用于控制血压和血脂,延缓动脉瘤进展,常用药物包括硝苯地平控释片、阿托伐他汀钙片和美托洛尔缓释片。介入治疗是通过血管内放置支架来加固动脉瘤壁,防止破裂,适用于瘤体较小且位置合适的患者。手术治疗包括开腹手术和腔内修复术,开腹手术适用于瘤体较大或破裂风险高的患者,腔内修复术创伤较小但需要严格评估解剖条件。腹部主动脉瘤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和遗传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部搏动性肿块、腰背部疼痛等症状。
建议患者定期复查,控制血压和血脂,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有助于降低疾病进展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