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定耳聋是否为职业病需结合职业暴露史、听力检测结果及国家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标准。主要有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职业性爆震聋诊断标准、职业性化学中毒性聋诊断标准、职业性药物性聋诊断标准、职业性物理因素致聋诊断标准等依据。
1、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长期接触85分贝以上噪声且工龄超过3年者,需通过纯音测听显示高频听力下降,并排除年龄、药物等其他致聋因素。典型表现为4000-6000赫兹听力阈移,伴随耳鸣、听觉过敏。确诊需提供连续3年噪声监测报告及历年听力检查记录,治疗包括调离噪声岗位、佩戴防噪耳塞及使用甲钴胺片、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等改善微循环药物。
2、职业性爆震聋诊断标准从事爆破、武器试验等突发强噪声暴露后72小时内出现听力骤降,纯音测听显示单侧或双侧感音神经性聋,可伴有鼓膜穿孔或前庭症状。须提供事故现场声压级检测报告,急性期需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前列地尔注射液等减轻内耳损伤,后期可辅以高压氧治疗。
3、职业性化学中毒性聋诊断标准接触铅、汞、苯等化学毒物后出现渐进性听力下降,伴周围神经病变或造血系统损害。需检测血尿中毒物含量超标,听力图呈双侧对称性下降。治疗包括驱铅治疗用依地酸钙钠注射液、营养神经用维生素B1片,同时须永久脱离有毒作业环境。
4、职业性药物性聋诊断标准医务人员、制药工人因长期接触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耳毒性药物,出现双侧耳鸣及高频听力丧失。须提供职业接触史及药物浓度监测数据,确诊后立即停止接触,可使用三磷酸腺苷二钠片、辅酶Q10胶囊等促进细胞代谢。
5、职业性物理因素致聋诊断标准涉及电离辐射、微波等物理因素暴露者,听力损害多伴随皮肤灼伤或晶体混浊。需提供辐射剂量检测报告,听力损伤常为迟发性,治疗包括神经营养药物如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严重者需人工耳蜗植入。
怀疑职业性耳聋时应保存完整职业暴露记录,在出现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后30日内向当地职业病诊断机构申请鉴定。日常需做好职业防护,接触噪声者每半年进行听力检查,化学毒物作业人员定期监测生物标志物,必要时佩戴防护面罩。确诊后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须改善工作环境防护措施。
神经性耳聋可通过药物治疗、助听设备、生活干预、听觉训练、手术修复等方式延缓听力下降。神经性耳聋通常由噪声损伤、药物毒性、年龄增长、遗传因素、内耳供血不足等原因引起。
1、药物治疗神经性耳聋早期可遵医嘱使用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甲钴胺片,或营养神经的药物如胞磷胆碱钠胶囊。突发性耳聋患者可能需要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进行短期冲击治疗。药物需严格遵循疗程使用,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2、助听设备中度听力损失者可验配数字编程助听器,需经专业机构调试参数。重度耳聋患者若助听器效果不佳,可评估人工耳蜗植入条件。使用助听设备期间需定期清洁维护,避免潮湿和摔碰,每半年复查听力适应性。
3、生活干预避免持续接触85分贝以上噪声环境,必要时佩戴降噪耳塞。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以减少内耳血管痉挛。保持每周3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促进耳蜗血氧供应。
4、听觉训练通过专业机构的听觉康复训练,学习唇读和声音定位技巧。日常可进行电话聆听练习,使用语音训练软件强化高频音识别。家庭成员需配合放慢语速、面对面对话,减少背景噪音干扰。
5、手术修复对于听神经瘤等占位性病变引起的耳聋,可考虑经迷路入路肿瘤切除术。外伤性鼓膜穿孔伴听骨链中断者,可行鼓室成形术重建传音结构。术后需预防感染,避免用力擤鼻或潜水。
神经性耳聋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增加富含锌的海产品、维生素B12的动物肝脏、抗氧化作用的深色蔬菜。避免高盐饮食和咖啡因过量摄入。建议每半年进行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检查,建立听力变化档案。突发耳鸣或眩晕加重时需立即就诊,避免错过治疗窗口期。长期噪声暴露职业者应佩戴防护耳塞并定期轮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