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溢血昏迷苏醒不代表完全康复。苏醒仅是病情好转的标志之一,后续恢复还需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发症风险及康复治疗介入时机。
1、意识状态评估:
昏迷后苏醒仅反映脑干网状激活系统功能部分恢复,但大脑皮层高级功能可能仍存在损伤。临床需通过格拉斯哥昏迷量表持续监测意识水平,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嗜睡、谵妄等意识波动。
2、神经功能缺损:
约60%苏醒患者遗留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症状。基底节区出血易致运动障碍,丘脑出血多引起感觉异常,脑干出血常伴随眼球运动障碍。这些缺损需通过康复训练逐步改善。
3、二次出血风险:
出血后7-14天为血肿吸收期,血管脆性增加可能诱发再出血。尤其高血压控制不佳者,再出血率可达5%-10%。需持续监测血压及颅内压变化。
4、并发症防控:
长期卧床易并发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约30%患者出现应激性溃疡,需质子泵抑制剂预防。吞咽功能障碍者需鼻饲饮食避免误吸。
5、康复治疗窗口:
发病后3-6个月为黄金康复期。运动疗法需在生命体征稳定后48小时内启动,语言训练建议在意识清醒2周后开始。高压氧治疗对改善脑缺氧有明确效果。
脑溢血苏醒后应坚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摄入控制在3克以内。康复期可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从近端大关节到远端小关节依次进行。认知训练建议从简单物品辨认开始,逐步过渡到复杂指令执行。家属需注意观察情绪变化,卒中后抑郁发生率高达40%,必要时应寻求心理干预。定期复查头部影像学,监测脑积水等迟发并发症。
昏迷病人的痰可通过吸痰、体位引流和药物治疗等方式解除。
昏迷病人由于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痰液容易积聚在呼吸道,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吸痰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使用无菌吸痰管经口鼻或气管插管处清除痰液,操作时需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黏膜。体位引流适用于痰液黏稠者,将病人置于头低脚高位并轻拍背部,利用重力帮助痰液排出。药物治疗可遵医嘱使用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乙酰半胱氨酸颗粒等祛痰药稀释痰液,必要时配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减轻气道炎症。
昏迷病人日常护理需保持室内湿度,定时翻身拍背,密切观察呼吸频率和痰液性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