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正常值为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应低于7.8mmol/L。血糖监测需结合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综合评估,影响因素包括饮食结构、运动量、胰岛功能、药物使用、检测时间等。
1、空腹血糖空腹血糖指禁食8小时后的静脉血浆葡萄糖值,正常范围3.9-6.1mmol/L。若空腹血糖超过6.1mmol/L但低于7.0mmol/L属于空腹血糖受损,达到或超过7.0mmol/L需警惕糖尿病可能。检测前应避免剧烈运动、饮酒及含糖饮料,确保数据准确性。
2、餐后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应低于7.8mmol/L,7.8-11.1mmol/L提示糖耐量异常,超过11.1mmol/L可能诊断为糖尿病。进食后血糖升高与食物升糖指数相关,建议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全麦面包等,有助于平稳血糖波动。
3、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正常值为4%-6%。该指标不受短期饮食影响,是糖尿病诊断和疗效评估的重要依据。数值超过6.5%需考虑糖尿病可能,但需结合空腹血糖等指标综合判断。
4、妊娠期血糖孕妇空腹血糖应低于5.1mmol/L,餐后1小时血糖低于10.0mmol/L,餐后2小时低于8.5mmol/L。妊娠期糖尿病筛查采用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任一数值超标即可诊断。妊娠期血糖控制不良可能增加巨大儿、早产等风险。
5、儿童血糖儿童空腹血糖正常值与成人相同,新生儿血糖不低于2.2mmol/L。青少年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与成人一致,但需注意青春期激素变化可能影响血糖代谢。儿童出现多饮多尿等症状时应及时检测血糖。
维持正常血糖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每日摄入蔬菜水果不少于500克,全谷物占主食三分之一,限制精制糖和饱和脂肪摄入。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等,避免久坐。糖尿病患者应遵医嘱定期监测血糖,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者需随身携带糖块预防低血糖。血糖异常者建议每3-6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合并高血压或高血脂者需同步控制。
血压超过140/90毫米汞柱通常算血压高。血压升高可能与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肥胖、高盐饮食、慢性肾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头晕、头痛、心悸、视物模糊等症状。建议定期监测血压,及时就医。
血压升高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通常与遗传因素和不良生活习惯有关,长期精神紧张、缺乏运动、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等因素可能导致血压升高。继发性高血压通常由其他疾病引起,如慢性肾病、内分泌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血压升高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头晕、头痛、心悸、视物模糊等症状。长期血压升高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肾脏损害等并发症。
测量血压时应在安静状态下进行,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吸烟饮酒等因素影响测量结果。家庭自测血压时建议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前休息5分钟,保持坐姿,手臂与心脏平齐。不同时间多次测量血压超过140/90毫米汞柱应考虑血压升高。血压波动较大时应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以明确诊断。
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食盐量不超过5克。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摄入。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保持规律作息,减轻精神压力。血压持续升高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