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病人一般可以进行白内障手术,但需根据肿瘤类型、分期及全身状况综合评估。
肿瘤患者若病情稳定且无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全身感染,通常能耐受白内障手术。手术前需由眼科医生与肿瘤科医生共同评估手术风险,优先选择创伤小的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需密切监测感染风险,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免疫功能的眼药水。合并血液系统肿瘤或接受放化疗的患者,需在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水平达标后手术。
肿瘤晚期全身转移或处于放化疗急性期的患者,手术风险较高可能暂缓手术。眼部继发肿瘤侵犯晶状体或视神经时,需先处理原发肿瘤。使用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的患者,需停药1-2周防止术中出血。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肿瘤患者,需先稳定血糖再考虑手术。
建议患者在术前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及全身影像学评估,术后避免揉眼并定期复查。白内障术后视力改善有助于提升肿瘤患者生活质量,但需警惕肿瘤相关眼并发症的干扰。若出现眼痛、视力骤降需及时就医,排除肿瘤转移或治疗相关眼毒性。
黄斑变性合并白内障患者一般可以进行手术,但需根据眼底病变程度和视力需求综合评估。黄斑变性可能影响术后视力恢复效果,白内障手术本身通常安全可行。
对于早期干性黄斑变性患者,若白内障严重影响视力且黄斑区结构相对完整,手术改善视力的概率较高。术前需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评估黄斑状态,术中可选择植入蓝光滤过型人工晶体,有助于减轻黄斑的光损伤风险。这类患者术后视力提升程度主要取决于黄斑功能的保留情况,可能需要联合低视力康复训练。
若存在活动性湿性黄斑变性或广泛地图状萎缩,手术决策需更为谨慎。未控制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可能因手术刺激加重出血风险,需先完成抗VEGF治疗稳定病情。严重黄斑损害患者即使成功摘除混浊晶体,中央视力改善也可能有限,但手术仍有助于扩大周边视野和提高对比敏感度。部分患者可能需在术后继续接受玻璃体腔注药治疗。
建议患者在眼科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视力检查、眼底造影、OCT等。术后需定期随访黄斑状态,保持健康用眼习惯,控制血压血糖,补充叶黄素等视网膜营养素。合并全身性疾病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吸烟和强光刺激,按医嘱使用人工泪液预防干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