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抽多动症通常无法完全自愈,但通过行为干预、药物治疗、心理疏导、家庭支持和学校配合等方式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抽多动症可能由遗传因素、神经发育异常、环境刺激、心理压力、脑部损伤等原因引起。
1、行为干预:通过行为疗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减少冲动行为。常用的方法包括正强化、负强化和行为塑造,家长和教师需要共同参与,制定明确的行为目标。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控制症状的重要手段。常用药物包括哌甲酯片剂,5-20mg/次、托莫西汀胶囊,10-40mg/次和可乐定片剂,0.1-0.3mg/次。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定期评估疗效和副作用。
3、心理疏导:心理治疗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焦虑和压力。认知行为疗法和家庭治疗是常用的心理干预手段,帮助孩子识别和改变不良思维模式,改善家庭互动关系。
4、家庭支持:家长需要理解孩子的症状,提供情感支持。建立稳定的家庭环境,减少冲突和压力,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
5、学校配合: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教师需要了解抽多动症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如调整座位、延长考试时间、减少课堂干扰等,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学习环境。
小儿抽多动症的治疗需要多方面的综合干预。日常饮食中应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鸡蛋、鱼类、蔬菜和水果。适当的运动如游泳、跑步和瑜伽有助于改善孩子的注意力和情绪。定期复查和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血常规一般抽取肘部静脉血,也可选择手背静脉或婴幼儿的足跟血。血常规检查需通过静脉穿刺采集血液样本,不同部位的选择与患者血管条件、年龄等因素相关。
成人最常用的采血部位是肘正中静脉,该处血管粗直、位置表浅,易于穿刺且疼痛感较轻。肘部静脉采血前需用压脉带结扎上臂,消毒后以采血针穿刺获取3-5毫升血液。若肘部血管条件不佳,可改选手背静脉,但手背血管较细可能导致采血时间延长。婴幼儿患者因四肢静脉较细,通常采用足跟外侧或大拇指根部穿刺采血,操作时需注意避开跟骨以免损伤。特殊情况下如烧伤患者,可能需通过股静脉或颈外静脉等中心静脉采血,但这类操作风险较高,须由专业医护人员执行。
采血后需用棉签按压穿刺点5-10分钟防止出血,24小时内避免穿刺侧肢体提重物或剧烈运动。检查前应空腹8-12小时,但可少量饮水。服用抗凝药物者需提前告知医生,采血后若出现淤青可冷敷处理。长期需频繁采血的患者可轮换穿刺部位,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导致血管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