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断裂手术后通常需要打石膏固定。石膏固定有助于保护修复后的跟腱,防止过早活动导致再次断裂,固定方式主要取决于手术方式、患者年龄及术后康复计划。
1、传统石膏固定:
采用石膏托或管型石膏将踝关节固定于跖屈位,可减少跟腱张力。固定时间通常为4-6周,期间需定期复查调整角度。这种固定方式成本较低但透气性较差,需注意皮肤护理。
2、可调节支具固定:
部分医院采用可调节角度的步行靴替代石膏,允许术后逐步调整踝关节角度。支具便于清洁皮肤且重量较轻,但费用较高,需严格遵循医嘱调整角度。
3、术后分阶段固定:
部分康复方案采用分阶段固定策略,初期用石膏严格固定2-3周,后更换为可调节支具。这种方式兼顾早期保护与后期功能锻炼,但需密切配合康复治疗师指导。
4、儿童患者特殊处理:
儿童跟腱断裂术后多采用长腿石膏固定,将膝关节屈曲以防止石膏滑脱。由于儿童愈合速度快,固定时间可缩短至3-4周,但需更频繁复查观察生长影响。
5、微创手术固定差异:
经皮微创缝合术后可能缩短石膏固定时间至3-4周,或早期改用功能支具。但具体方案需根据术中修复强度决定,盲目缩短固定期可能增加再断裂风险。
术后固定期间应保持石膏干燥清洁,观察足趾血液循环情况。拆除固定后需循序渐进进行踝关节活动度训练,初期避免跳跃等爆发性动作。康复期间建议补充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食物,如鱼类、蛋类及柑橘类水果,促进肌腱胶原合成。同时控制体重减轻跟腱负荷,穿着合适鞋具保护足部,6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
骨折后打石膏的最佳时间通常在受伤后1-2天内,具体时间需根据骨折类型、肿胀程度、是否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等因素综合判断。
骨折后局部组织会出现肿胀,过早打石膏可能因肿胀加剧导致石膏过紧,影响血液循环。临床一般建议在急性期肿胀稍缓解后约24-48小时进行石膏固定,此时既能有效稳定骨折端,又可避免因肿胀造成的压迫风险。对于开放性骨折或伴有严重血管神经损伤者,需优先处理紧急情况后再考虑石膏固定。
部分特殊类型骨折需要更早固定,如儿童青枝骨折、无移位稳定性骨折等,可在急诊时立即打石膏。而严重粉碎性骨折、关节内骨折等复杂情况,可能需先通过牵引或临时外固定支架稳定,待肿胀消退后再行最终石膏固定。延迟超过1周未处理可能导致骨折端异常愈合。
骨折后应保持患肢制动并抬高,48小时内可冰敷减轻肿胀。打石膏后需观察肢体末梢血运、感觉及运动功能,若出现石膏过紧、皮肤压疮或异常疼痛应及时复诊。康复期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补充富含钙质和优质蛋白的食物,避免石膏受潮或承重,定期复查X线评估愈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