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需注意控制基础疾病、规范用药、康复训练、饮食调整及情绪管理。脑卒中又称中风,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常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1、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患者应每日监测血压,遵医嘱服用降压药如硝苯地平控释片、厄贝沙坦等。糖尿病患者需定期检测血糖,使用胰岛素或二甲双胍等药物控制血糖水平。高脂血症患者可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调节血脂,保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目标值。
2、规范用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或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房颤导致的脑栓塞患者应使用华法林钠片等抗凝药物。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需避免使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遵医嘱使用甘露醇注射液控制颅内压。
3、康复训练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应在发病后24-48小时开始床边康复,包括良肢位摆放、被动关节活动等。病情稳定后转入康复科进行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及言语训练。吞咽障碍患者需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必要时采用鼻饲饮食,同时配合吞咽肌群训练。
4、饮食调整采用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避免腌制食品。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选择全谷物、绿叶蔬菜等。蛋白质以鱼类、豆制品等优质蛋白为主,控制红肉摄入。吞咽困难者可选择糊状食物,进食时保持坐位,细嚼慢咽。
5、情绪管理约三分之一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抑郁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家属应给予充分情感支持,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中重度抑郁需心理科会诊,考虑使用舍曲林等抗抑郁药物。同时可通过正念冥想、音乐疗法等缓解焦虑情绪。
脑卒中患者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步行、太极拳,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定期复查头颅CT或MRI,监测病情变化。家属需学习急救知识,熟悉中风120识别法,发现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征兆立即送医。康复过程需耐心坚持,多数患者通过系统治疗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和语言障碍。出血性脑卒中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比例较高,病情凶险,死亡率高。
1、头痛突发剧烈头痛是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多表现为炸裂样或刀割样疼痛,常位于出血侧头部。头痛程度与出血量呈正相关,大量出血时可伴随颈部僵硬感。部分患者头痛可能逐渐加重,少数患者头痛症状较轻甚至缺如,这种情况多见于老年人或糖尿病患者。
2、呕吐约半数患者会出现喷射性呕吐,多与颅内压增高有关。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呈咖啡样物,提示可能存在应激性溃疡。呕吐常伴随头痛出现,且不受进食影响,部分患者呕吐后头痛可暂时缓解。
3、意识障碍从嗜睡到昏迷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均可出现,与出血部位和出血量密切相关。基底节区出血量较大时,患者可在数分钟内陷入昏迷;脑干出血即使量少也可导致迅速昏迷。部分患者表现为意识模糊、谵妄等,需与代谢性脑病鉴别。
4、偏瘫对侧肢体不同程度的瘫痪是常见定位体征,多表现为上肢重于下肢的偏瘫。内囊后肢受累时可出现典型的三偏征: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部分患者早期表现为肢体无力,随病情进展逐渐加重为完全瘫痪。
5、语言障碍优势半球出血常导致各种语言功能障碍。常见类型包括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和混合性失语。运动性失语表现为能理解语言但表达困难;感觉性失语则相反,患者语言流利但内容无意义且不能理解他人语言。部分患者可伴有失读、失写等皮质高级功能障碍。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激动和用力,头部可抬高15-30度以利于静脉回流。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急性期可暂禁食,通过静脉补充营养。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变化,记录24小时出入量。康复期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循序渐进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和语言训练,同时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疾病,预防再出血。定期复查头部影像学检查评估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