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出现黄疸可通过抗生素治疗、胆道引流、手术切除、支持治疗等方式干预。黄疸通常由胆管梗阻、细菌感染、胆红素代谢异常、肝功能损害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胆囊炎需使用头孢曲松、甲硝唑、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药物控制炎症,伴随发热、右上腹痛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2、胆道引流:胆总管结石导致的梗阻性黄疸需行ERCP或PTCD引流,解除胆道压力后可改善皮肤黄染、陶土样便等症状。
3、手术切除:反复发作的化脓性胆囊炎伴胆管扩张时,需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同时探查胆总管是否合并结石或狭窄。
4、支持治疗:肝功能异常者需补充维生素K改善凝血功能,静脉输注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同时监测胆红素水平变化。
治疗期间需低脂饮食,避免油腻食物刺激胆囊收缩,定期复查腹部超声评估胆管通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