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属于精神疾病范畴,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精神病。精神疾病主要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等类型。
抑郁症是一种以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核心症状的情感障碍,其病理基础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有关。典型表现包括长期心境抑郁、自我评价过低、睡眠障碍及食欲改变,严重时可能出现自杀倾向。诊断需通过专业精神科医生依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进行临床评估,常采用心理量表辅助判断。
传统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则以思维紊乱、幻觉妄想等现实检验能力丧失为特征,患者往往缺乏自知力。而抑郁症患者通常保持现实认知能力,仅部分重度抑郁发作可能伴随精神病性症状。两者在发病机制、症状表现及治疗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
抑郁症的治疗需结合药物与心理干预。常用抗抑郁药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等类别,需严格遵医嘱规范用药。心理治疗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人际疗法等方法。对于难治性病例,经颅磁刺激等物理治疗也可作为辅助手段。
抑郁症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均衡饮食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社会支持系统对康复至关重要,家属需避免不当指责,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定期复诊有助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早期规范干预可使多数患者获得显著改善。若出现自杀念头或症状加重,须立即联系精神科急诊。
癔症性精神病通常可以治愈,但需要综合治疗和长期管理。
癔症性精神病属于分离性障碍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症状可能包括情感爆发、假性痴呆、瘫痪或感觉缺失等。多数患者通过心理治疗结合药物干预可获得显著改善。心理治疗以认知行为疗法和暗示疗法为主,帮助患者识别并纠正错误认知模式。药物方面可能使用小剂量抗焦虑药如劳拉西泮片、抗抑郁药如盐酸帕罗西汀片或镇静类药物如阿普唑仑片辅助控制急性症状。建立稳定的医患关系和家庭支持系统对康复至关重要。
少数患者可能因人格基础或环境因素影响出现症状反复,需延长治疗周期并加强社会功能训练。部分病例可能伴随其他精神障碍,需进行共病治疗。早期规范干预可降低复发概率。
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刺激,家属需配合医生监督用药并定期复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