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和心肌病是两种不同的心脏疾病,心肌炎通常由感染或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心肌炎症,心肌病则是心肌结构或功能异常的疾病群。两者在病因、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式上均有明显差异。
心肌炎多由病毒感染诱发,常见病原体包括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等,也可能由细菌、真菌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急性期表现为胸痛、心悸、乏力,严重时可出现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诊断依赖心肌酶谱升高、心电图异常及心脏磁共振检查。治疗以抗病毒、免疫调节和对症支持为主,部分患者需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多数病例经及时治疗可完全康复,但少数可能进展为扩张型心肌病。
心肌病分为扩张型、肥厚型、限制型等亚型,多为遗传性或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以心室扩大和收缩功能下降为特征,肥厚型则以心肌异常肥厚导致舒张功能障碍为主。患者早期可能无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出现呼吸困难、水肿、晕厥等表现。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控制心率、减轻心脏负荷,晚期需考虑植入起搏器或心脏移植。与心肌炎不同,心肌病通常无法根治,需长期管理延缓疾病进展。
心脏健康需从生活方式入手,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心肌炎恢复期患者应遵医嘱逐步增加活动量,心肌病患者需严格限制钠盐摄入并定期监测心功能。出现不明原因胸闷、气促等症状时,建议尽早就医完善心脏超声和血液检查,明确诊断后针对性治疗。两类疾病患者均应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减少心脏负担。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
病毒性心肌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感染引起,病毒直接损伤心肌细胞或诱发免疫反应导致心肌病变。轻度患者可能仅出现短暂心悸或早搏,但病情进展时易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因心肌收缩力下降引发急性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下肢水肿。极少数重症患儿可能出现心源性休克,伴随血压骤降、意识模糊,需紧急抢救。部分患儿恢复期可能遗留扩张型心肌病或慢性心功能不全。
建议家长密切观察患儿呼吸、心率及精神状态,避免剧烈运动,及时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