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途径包括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粪便传播、间接接触和母婴传播。
1、直接接触:手足口病病毒可通过皮肤接触传播,尤其是与患者的水疱液或唾液直接接触时,感染风险较高。家长应避免孩子与患者亲密接触,及时洗手。
2、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病毒会通过飞沫传播到空气中,健康儿童吸入后可能感染。在公共场所应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
3、粪便传播:病毒可通过患者的粪便排出,若健康儿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或食物,可能感染。家长需注意孩子的手部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
4、间接接触:病毒可附着在玩具、餐具、门把手等物品表面,健康儿童接触后可能感染。定期消毒常用物品,避免共用个人物品。
5、母婴传播:孕妇感染病毒后,可能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传染给新生儿。孕妇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者,必要时咨询
预防小儿手足口病,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者及其物品。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消毒玩具和常用物品。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水果和蔬菜,增强免疫力。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但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若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小儿中耳炎的主要感染途径包括咽鼓管逆行感染、呼吸道感染扩散、哺乳姿势不当、腺样体肥大以及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1、咽鼓管逆行感染:
婴幼儿咽鼓管短平直,鼻咽部病原体易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常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临床表现为耳痛、发热,需及时进行抗生素治疗。
2、呼吸道感染扩散:
感冒或鼻炎时,鼻腔分泌物携带病原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多伴随鼻塞、流涕症状,治疗需同步控制上呼吸道感染,使用鼻用减充血剂改善通气。
3、哺乳姿势不当:
平卧位喂奶易致乳汁反流至鼻咽部,经咽鼓管进入中耳腔。建议采取45度角斜抱姿势,喂奶后保持竖立拍嗝,可降低感染风险。
4、腺样体肥大:
肥大的腺样体阻塞咽鼓管咽口,导致中耳通气功能障碍。患儿常有夜间打鼾、张口呼吸表现,重度肥大需考虑腺样体切除术。
5、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不足,难以有效清除病原体。反复发作者建议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A、D。
预防小儿中耳炎需注意保持鼻腔清洁,感冒时及时清理分泌物;避免二手烟暴露;规范疫苗接种;调整科学喂养姿势。急性期应保证充足休息,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粥类、蔬菜泥,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恢复期可进行轻柔的耳周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但禁止自行掏耳或使用滴耳液。若出现持续高热、耳道流脓或听力下降,需立即就医进行耳内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