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感染滴虫通常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能通过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感染。滴虫感染主要由阴道毛滴虫引起,表现为外阴瘙痒、分泌物增多等症状。感染途径主要有性传播、共用卫生用品、公共浴池接触、母婴传播、医疗操作污染等。
1、性传播无保护性行为是滴虫感染的主要途径。阴道毛滴虫可通过性接触在伴侣间相互传播,男性感染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但仍具有传染性。使用避孕套可有效降低传播概率,性伴侣需同时治疗以避免反复感染。
2、共用卫生用品接触被滴虫污染的毛巾、浴巾、内衣等物品可能导致间接感染。滴虫在潮湿环境中可存活较长时间,共用个人卫生用品时病原体可能通过会阴部接触侵入。保持个人用品专人专用,高温消毒可杀灭病原体。
3、公共浴池接触在游泳池、温泉等公共水域活动时,若卫生条件不达标可能增加感染风险。滴虫可通过污染的水体短暂存活,接触被污染的浴池边缘或坐便器可能造成传播。建议避免直接接触公共浴场设施,使用前做好清洁防护。
4、母婴传播孕妇感染滴虫后可能通过产道将病原体传染给新生儿。分娩过程中胎儿接触被感染的阴道分泌物可能导致眼结膜或呼吸道感染。孕期定期筛查可及时发现并治疗,降低垂直传播概率。
5、医疗操作污染不规范医疗操作如器械消毒不彻底可能导致医源性感染。妇科检查时若器械被滴虫污染,可能通过粘膜接触传播。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确保使用灭菌合格的医疗器械可预防此类感染。
预防滴虫感染需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高危性行为,使用避孕套等屏障保护措施。日常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选择棉质透气内衣,避免穿紧身裤造成局部潮湿环境。不与感染者共用浴巾、坐便垫等个人物品,公共卫生间尽量使用一次性坐垫。出现外阴瘙痒、泡沫状分泌物等疑似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分泌物检查,确诊后遵医嘱使用甲硝唑、替硝唑等药物治疗,性伴侣需同步治疗。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完成疗程后复查确认病原体清除情况。日常可适当补充益生菌维持阴道微生态平衡,但不可过度冲洗阴道破坏正常菌群。
滴虫性阴道炎是由阴道毛滴虫感染引起的常见阴道炎症,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黄绿色泡沫状分泌物及尿频尿痛。该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间接接触污染物感染。
1、病原体特性阴道毛滴虫是单细胞寄生虫,适宜在温暖潮湿环境中繁殖。其鞭毛结构使其具有较强活动能力,可破坏阴道黏膜屏障。该病原体对干燥和高温敏感,但在潮湿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
2、典型症状患者常出现外阴剧烈瘙痒、灼热感,阴道分泌物呈黄绿色泡沫状且带有腥臭味。部分患者伴有排尿疼痛、性交不适等症状。月经期后症状可能加重,约半数感染者可能无明显症状。
3、传播途径性传播是最主要感染方式,男性感染者常无症状但具有传染性。间接传播可通过公共浴池、坐便器或污染衣物发生。孕妇感染可能造成早产或新生儿感染。
4、诊断方法临床诊断需结合症状和实验室检查。阴道分泌物显微镜检可见活动的滴虫,pH值常超过4.5。核酸扩增检测具有更高敏感性,适用于无症状携带者的筛查。
5、治疗原则主要采用硝基咪唑类药物治疗,常用甲硝唑或替硝唑口服。性伴侣需同步治疗以避免重复感染。治疗期间应避免饮酒,完成疗程后需复查确认病原体清除。
预防滴虫性阴道炎需注意性卫生安全,避免高危性行为。日常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选择透气棉质内裤。游泳后及时更换泳衣,不使用公共浴场提供的毛巾。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导致病程迁延。治疗期间暂停性生活,所有内衣需煮沸消毒。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