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的症状表现主要有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肠梗阻、贫血等。肠息肉是肠道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组织,可能与遗传、年龄、饮食等因素有关,通常需要通过肠镜检查确诊。
1、便血便血是肠息肉最常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粪便表面带血或便后滴血,血液颜色多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若息肉位置较高,出血可能与粪便混合,呈现黑便或柏油样便。长期少量出血可能导致贫血,需及时就医明确出血原因。肠镜检查可直观观察息肉形态并取活检,必要时可进行内镜下切除治疗。
2、腹痛腹痛多因息肉较大导致肠腔狭窄或引发肠痉挛所致,疼痛部位与息肉位置相关,常见于左下腹或脐周。疼痛性质多为隐痛或胀痛,排便后可能暂时缓解。若息肉带蒂扭转或引发肠套叠,可能出现剧烈绞痛,伴随恶心呕吐等急腹症表现,需紧急处理。腹部CT或超声检查有助于评估并发症情况。
3、排便习惯改变直肠或乙状结肠息肉可能刺激肠黏膜,导致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或出现里急后重感。部分患者排便时可见黏液附着,可能与息肉表面炎症渗出有关。症状持续超过两周应进行肛门指检或肠镜检查,排除恶性病变可能。调整膳食纤维摄入量可能改善部分功能性症状。
4、肠梗阻巨大息肉可能阻塞肠腔引发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为腹胀、排气排便减少、肠鸣音亢进等。完全性梗阻时会出现停止排气排便、持续性腹痛及呕吐,腹部X线可见气液平面。此类情况需禁食并立即就医,可能需手术切除病变肠段。既往有息肉病史者出现梗阻症状应高度警惕恶变风险。
5、贫血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血液检查显示血红蛋白和血清铁蛋白降低,大便潜血试验持续阳性。补充铁剂可改善贫血症状,但根本治疗需切除出血息肉。50岁以上人群出现不明原因贫血时,建议完善胃肠镜检查排除消化道肿瘤。
发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通过肠镜检查明确诊断。日常需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戒烟限酒。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3-5年进行一次肠癌筛查,有家族史者应提前至30岁开始筛查。术后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查,监测息肉复发情况。
多发性肠息肉多数为良性病变,但存在一定恶变概率。肠息肉的性质可能与息肉大小、病理类型、家族史等因素相关,主要类型包括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其中腺瘤性息肉具有较高癌变风险。
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通常属于良性病变,恶变概率较低。这类息肉多由慢性炎症刺激或黏膜修复异常引起,直径常小于5毫米,表面光滑,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临床处理以定期肠镜监测为主,若伴随出血或梗阻症状可考虑内镜下切除。日常需减少辛辣刺激饮食,保持规律排便习惯。
腺瘤性息肉存在明确恶变倾向,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和直径超过10毫米的病灶。这类息肉与遗传因素、高脂饮食、肠道菌群失衡密切相关,病理可见细胞异型增生。进展期可能出现便血、黏液便、排便习惯改变等预警症状。确诊后需及时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黏膜下剥离术,术后每1-3年需复查肠镜。长期吸烟饮酒者应严格戒除不良习惯。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特别是有肠道肿瘤家族史或长期腹痛便血者。发现息肉后应遵医嘱完善病理检测,避免自行服用止血或泻药掩盖病情。日常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可能有助于降低恶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