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粘连可能由腹部手术、腹腔感染、腹部外伤、炎症性疾病、先天性因素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异常等症状。肠粘连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
1、腹部手术腹部手术是肠粘连最常见的原因,手术过程中对肠管及腹膜造成机械性损伤,导致局部组织修复过程中形成纤维性粘连。阑尾切除术、妇科手术、肠道肿瘤切除术等均可能引发粘连。患者可能出现术后持续性隐痛或阵发性绞痛,伴随肠鸣音亢进。治疗需根据粘连程度选择肠粘连松解术或腹腔镜微创手术,药物可选用注射用糜蛋白酶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或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肠道菌群。
2、腹腔感染腹腔内感染如腹膜炎、盆腔炎等炎症反应会导致纤维素渗出,愈合过程中形成粘连带。结核性腹膜炎产生的干酪样坏死物质更易造成广泛粘连。患者常见发热伴全腹压痛,可能出现肠型蠕动波。需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抗感染,严重时联合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炎症控制后可用玻璃酸钠注射液腹腔灌注预防再粘连。
3、腹部外伤腹部撞击、穿刺伤等外力作用可使肠管与腹壁间形成异常连接,尤其合并内出血时血块机化会加重粘连。常见于车祸伤、坠落伤后,表现为损伤部位固定性疼痛伴肠梗阻症状。急性期需禁食胃肠减压,后期可服用乳果糖口服溶液保持排便通畅,疼痛明显时使用消旋山莨菪碱片解痉。
4、炎症性疾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肠道炎症反复发作,炎性渗出物使肠襻相互黏着。患者多有长期腹泻、黏液血便史,肠镜检查可见跳跃性病变。活动期需口服美沙拉秦肠溶片控制炎症,严重狭窄可考虑狭窄成形术,配合酪酸梭菌活菌胶囊改善肠道环境。
5、先天性因素部分新生儿存在肠旋转不良、胎粪性腹膜炎等先天异常,出生后即出现粘连性肠梗阻。表现为呕吐胆汁样物、腹部膨隆,X线可见多个液平面。确诊后应尽早行Ladd手术矫正畸形,术后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恢复期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胃肠功能。
肠粘连患者日常应保持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加重肠道负担。建议采用低渣、高蛋白饮食,如蒸蛋羹、嫩豆腐等易消化食物,每日分5-6次少量进食。可进行腹部顺时针按摩促进肠蠕动,但急性腹痛发作时需立即禁食就医。术后患者应尽早下床活动,遵医嘱使用防粘连药物,定期复查腹部超声监测粘连情况。出现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表现时须及时就诊。
肠粘连一般发生在术后3-7天内,少数情况下可能延迟至术后2周内出现。肠粘连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可能与手术创伤、炎症反应、组织修复异常等因素有关。
术后3-7天是肠粘连的高发期。此时手术创面处于急性炎症期,局部组织水肿、渗出增多,纤维素沉积容易导致肠管与腹壁或其他脏器粘连。患者可能出现腹胀、腹痛、排气排便减少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肠梗阻。术后早期活动、遵医嘱使用抗粘连药物如透明质酸钠凝胶、复方丹参注射液等有助于降低粘连概率。
少数情况下肠粘连可能延迟至术后2周内发生。这类情况多见于腹腔感染未完全控制、术后出血或营养不良的患者。延迟性肠粘连症状往往更隐匿,可能表现为慢性腹痛、消化不良或反复发作的肠梗阻。需通过腹部超声、CT等检查明确诊断,必要时需二次手术松解粘连。
术后应密切观察腹部症状变化,保持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暴饮暴食。若出现持续腹痛、呕吐或停止排气排便,应及时就医排查肠粘连可能。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干预,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进行康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