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肠镜检查一般能切除较小的息肉。肠镜下息肉切除是常见的治疗方式,适用于直径较小的息肉,操作相对安全且创伤小。若息肉较大或存在恶变风险,可能需要进一步治疗。
肠镜检查过程中发现息肉时,医生会根据息肉的大小、形态和位置决定是否进行切除。多数情况下,直径小于5毫米的息肉可以直接用活检钳或电凝圈套器切除,这类操作在普通肠镜检查中即可完成。对于直径在5-10毫米的息肉,可能需要使用高频电切术或黏膜切除术,这类技术也属于肠镜治疗的常规范畴。肠镜下切除息肉后,通常需要将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以明确息肉性质。
若息肉直径超过10毫米、基底较宽或存在表面不规则、出血等可疑恶变特征,单纯肠镜下切除可能无法完全清除病灶。此时可能需要分次切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转外科手术。部分特殊位置的息肉,如回盲部或肠壁较薄的部位,切除风险较高,需谨慎评估。
肠镜检查后需注意观察是否有腹痛、便血等异常情况,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饮食上应从流质逐渐过渡到软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术后应遵医嘱定期复查肠镜,监测息肉复发情况。日常需保持膳食纤维摄入,减少红肉和加工食品的食用,有助于降低肠道息肉复发的概率。
普通肠镜检查时切除息肉一般不会产生明显疼痛,但可能伴随轻微不适。肠镜切除息肉通常在麻醉或镇静状态下进行,操作过程中患者多数仅感受到腹胀或牵拉感。
肠镜检查前会使用局部麻醉药物或静脉镇静剂,帮助减轻操作时的不适感。肠镜通过肛门进入肠道时可能引发短暂胀气感,类似轻微腹痛。切除息肉时采用电切或冷切除技术,操作时间较短,多数患者仅感受到器械在肠道内的移动感。肠道神经对切割不敏感,且医生会通过注气扩张肠腔减少接触摩擦。术后可能有短暂腹部隐痛,与肠道充气或黏膜轻微损伤有关,通常1-2小时内自行缓解。
少数对疼痛特别敏感的患者,或息肉位于肠道弯曲部位时,可能感受到较明显的牵拉痛。直径超过2厘米的广基息肉切除时,因操作时间延长可能导致不适感加重。既往有腹部手术史导致肠粘连的患者,肠镜通过粘连部位时也可能产生疼痛。这些情况医生会提前评估,必要时调整麻醉方案。
检查后2小时内避免进食,待麻醉完全消退后再饮用温水。当日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避免辛辣刺激及产气食物。术后3天内禁止剧烈运动,观察是否有持续腹痛或便血情况。切除较大息肉后需遵医嘱服用黏膜保护剂如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促进创面愈合。两周内避免乘坐飞机或潜水,防止肠腔积气引发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