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一般可以通过B超检查发现。B超能够清晰显示肛周脓肿的位置、大小、范围以及是否形成瘘管,是诊断肛周脓肿的常用影像学手段之一。
肛周脓肿在B超下通常表现为肛周软组织内的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域,边界可能清晰或不规则,周围组织可能出现水肿或炎症反应。B超检查可以区分单纯脓肿与复杂脓肿,判断脓肿是否与肛瘘相连,还能评估脓肿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高频探头能更清晰地显示浅表脓肿,而深部脓肿可能需要经直肠超声检查。对于反复发作或疑似复杂病例,B超可帮助制定手术方案。
部分早期或小型脓肿在B超下可能显示不典型,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判断。脓肿位置过深或患者体型肥胖可能影响图像质量。少数情况下,脓肿内部气体干扰或脓液过于黏稠可能导致显影不清。对于临床高度怀疑但B超阴性的病例,可能需要进一步做磁共振成像检查。
肛周脓肿患者应保持肛周清洁干燥,避免久坐久站,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发现肛周红肿热痛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挤压或热敷。B超检查无创无辐射,可重复进行,是肛周脓肿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肛周脓肿术后发生肛瘘的概率较高,约有30%-50%的患者可能出现肛瘘。肛周脓肿是肛门周围组织的化脓性感染,若未彻底处理感染源或术后护理不当,可能发展为肛瘘。
肛周脓肿术后肛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手术方式直接影响肛瘘的发生概率,单纯切开引流术未处理内口时,肛瘘发生率较高。脓肿位置较深或范围较大时,术后肛瘘风险增加。患者存在糖尿病、免疫力低下等基础疾病,可能影响伤口愈合。术后未规范换药或过早剧烈活动,可能导致感染复发。肛腺持续感染或存在多个感染源时,易形成复杂性肛瘘。
少数患者术后不会形成肛瘘。脓肿范围较小且位置表浅时,完整清除感染灶后愈合良好。及时使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可降低肛瘘发生概率。患者营养状况良好且无基础疾病,有利于创面修复。严格遵循术后护理要求,保持肛门清洁干燥。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能有效预防肛瘘形成。
术后应保持肛门清洁,每日用温水坐浴2-3次,每次10-15分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出现肛门疼痛、分泌物增多等症状时及时就医。定期复查肛门情况,必要时进行肛门指检或超声检查。遵医嘱使用抗生素,不可自行停药或增减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