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引流术后不一定必须做根治术,需根据脓肿范围、感染程度及复发风险综合评估。多数浅表性脓肿通过引流和抗感染治疗可痊愈,但深部或复杂性脓肿可能需进一步手术干预。
对于范围局限、首次发作且引流通畅的肛周脓肿,术后规范换药联合抗生素治疗通常能有效控制感染。临床常用头孢克肟分散片、甲硝唑片等药物抗感染,配合高锰酸钾溶液坐浴促进局部清洁。这类患者若无肛瘘形成迹象,可暂不进行根治术,但需密切随访观察3-6个月。
若脓肿累及多个肛周间隙、存在坏死性筋膜炎或形成肛瘘,则需考虑二期根治手术。这类情况常见于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或既往有肛周脓肿复发史者。手术方式包括肛瘘切开术、挂线疗法等,旨在清除感染灶并保护肛门括约肌功能。术前需通过MRI或超声明确瘘管走行,避免术后复发。
术后应保持肛门清洁干燥,每日用温水清洗后更换敷料。饮食需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增加燕麦、西蓝花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材预防便秘。出现发热、疼痛加剧或分泌物增多时须及时复诊,必要时行直肠指检或影像学检查评估病情进展。
肛周脓肿术后发生肛瘘的概率较高,约有30%-50%的患者可能出现肛瘘。肛周脓肿是肛门周围组织的化脓性感染,若未彻底处理感染源或术后护理不当,可能发展为肛瘘。
肛周脓肿术后肛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手术方式直接影响肛瘘的发生概率,单纯切开引流术未处理内口时,肛瘘发生率较高。脓肿位置较深或范围较大时,术后肛瘘风险增加。患者存在糖尿病、免疫力低下等基础疾病,可能影响伤口愈合。术后未规范换药或过早剧烈活动,可能导致感染复发。肛腺持续感染或存在多个感染源时,易形成复杂性肛瘘。
少数患者术后不会形成肛瘘。脓肿范围较小且位置表浅时,完整清除感染灶后愈合良好。及时使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可降低肛瘘发生概率。患者营养状况良好且无基础疾病,有利于创面修复。严格遵循术后护理要求,保持肛门清洁干燥。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能有效预防肛瘘形成。
术后应保持肛门清洁,每日用温水坐浴2-3次,每次10-15分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出现肛门疼痛、分泌物增多等症状时及时就医。定期复查肛门情况,必要时进行肛门指检或超声检查。遵医嘱使用抗生素,不可自行停药或增减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