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主要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回声和咳后呕吐。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典型症状可分为卡他期、痉咳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
1、卡他期症状持续1-2周,表现为低热、流涕、打喷嚏等类似感冒症状,咳嗽逐渐加重但尚未出现特征性痉咳。此期传染性最强但易被误诊为普通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可能出现结膜充血或轻微眼睑水肿等非特异性表现。
2、痉咳期表现持续2-6周,特征为成串的痉挛性咳嗽,发作时连续10-30声短促咳嗽后伴深长吸气产生鸡鸣样回声。咳嗽发作时患儿常面红耳赤、颈静脉怒张,咳终常诱发呕吐或咳出黏稠痰液。夜间发作频率更高,严重者可出现结膜下出血或肋骨骨折。
3、恢复期变化持续2-3周,咳嗽频率和强度逐渐减弱,鸡鸣样回声消失。但遇呼吸道刺激时仍可能诱发痉咳样发作。部分患儿咳嗽症状可持续数月,称为百日咳综合征。
4、婴儿特殊表现6个月以下婴儿可能不出现典型痉咳,而表现为呼吸暂停、发绀或窒息发作。这类患儿易发生肺炎、脑病等严重并发症,需要特别警惕。
5、并发症体征可能并发肺炎时出现持续高热和呼吸困难,脑病时表现为抽搐或意识障碍。剧烈咳嗽可导致脐疝、腹股沟疝或结膜下出血等机械性损伤表现。
百日咳患者应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避免冷空气和烟雾刺激。饮食宜少量多餐,选择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蒸蛋等。咳嗽发作时保持坐位并轻拍背部帮助排痰,呕吐后及时补充水分。所有密切接触者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未完成疫苗接种的儿童应及时补种百白破疫苗。出现呼吸暂停或严重并发症需立即住院治疗。
百日咳患儿饮食需以易消化、高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避免辛辣刺激及致敏食物。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典型症状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饮食调整有助于缓解症状并促进恢复。
1、流质食物急性期可选择米汤、藕粉、蔬菜汁等流质食物。百日咳发作期咳嗽剧烈时易引发呕吐,流质食物能减少胃肠负担,同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若患儿伴有发热,可适当增加温凉的梨汁或苹果汁,帮助降温并润喉。
2、半流质食物症状缓解后可过渡到蛋花粥、烂面条、土豆泥等半流质食物。这类食物富含碳水化合物和少量蛋白质,易于吞咽且能提供基础能量。制作时可加入胡萝卜、南瓜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材,有助于呼吸道黏膜修复。
3、高蛋白食物恢复期逐步添加蒸蛋羹、豆腐脑、鱼肉糜等优质蛋白食物。蛋白质是免疫球蛋白合成的原料,适量摄入可加速抗体生成。注意采用清蒸、水煮等低温烹饪方式,避免油炸或煎烤加重消化负担。
4、维生素补充新鲜果蔬如猕猴桃、西蓝花可提供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维生素C能增强毛细血管韧性,减少剧烈咳嗽引发的黏膜出血概率。建议将水果榨汁或蒸熟捣泥,避免粗纤维刺激引发咳嗽反射。
5、禁忌食物需严格避免辣椒、洋葱等辛辣食物,以及坚果、巧克力等易致敏食物。辛辣成分可能刺激气管引发痉挛性咳嗽,而过敏原可能加重气道高反应性。冷饮、甜腻糕点也应限制,防止刺激咽喉或增加痰液黏稠度。
百日咳患儿应坚持少量多餐原则,每日进食5-6次,单次食量控制在平日1/2左右。餐后保持直立姿势30分钟,咳嗽发作时立即停止喂食。家长需观察患儿进食后是否出现呕吐或呛咳,记录食物耐受情况。若出现进食困难或体重持续下降,应及时就医评估营养支持方案。恢复期可逐渐增加瘦肉末、软米饭等固体食物,但仍需保证食材新鲜且烹饪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