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性脑积水通常不是由外伤直接引起,但严重颅脑外伤可能间接导致。交通性脑积水可能由脑脊液吸收障碍、脑膜炎后遗症、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静脉窦血栓、先天性发育异常等因素引起。
1、脑脊液吸收障碍:
脑脊液主要通过蛛网膜颗粒吸收,当吸收功能受损时,脑脊液循环受阻。这种情况常见于蛛网膜颗粒纤维化或炎症反应,需通过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
2、脑膜炎后遗症:
细菌性或结核性脑膜炎可导致蛛网膜下腔粘连,阻碍脑脊液循环。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需抗感染治疗结合脑室穿刺引流。
3、蛛网膜下腔出血:
出血后红细胞分解产物会堵塞蛛网膜颗粒,影响脑脊液吸收。这类患者常伴有突发剧烈头痛,需及时清除血肿并监测颅内压。
4、颅内静脉窦血栓:
静脉回流受阻会导致脑脊液吸收障碍,多见于凝血功能异常患者。表现为进行性颅高压,需抗凝治疗结合脱水降颅压。
5、先天性发育异常:
部分患者存在中脑导水管狭窄等先天畸形,儿童期即可出现症状。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严重者需行第三脑室造瘘术。
日常需注意监测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避免剧烈运动加重颅内压波动。饮食宜低盐清淡,控制每日饮水量在1500毫升以内。可进行散步等温和运动,但应避免弯腰、憋气等动作。若出现视物模糊、意识改变等紧急症状,需立即就医进行头颅CT检查。
脸被打肿了可以通过冷敷、热敷、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
冷敷适用于受伤后24小时内,用毛巾包裹冰块敷在肿胀部位,每次10-15分钟,间隔1-2小时重复进行,有助于收缩血管减轻肿胀。热敷适用于受伤24小时后,用温热毛巾敷在患处,每次15-20分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消肿。若肿胀明显或伴有疼痛,可遵医嘱使用云南白药气雾剂、双氯芬酸钠凝胶、活血止痛胶囊等药物,这些药物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
肿胀期间避免揉搓或按压受伤部位,饮食宜清淡,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若肿胀持续加重或出现视力模糊、头晕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