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疼痛可能由足底筋膜炎、跟腱炎、跟骨骨刺、脂肪垫萎缩、滑囊炎等原因引起,可通过休息制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局部封闭、手术等方式缓解。
1、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是足底筋膜反复微损伤导致的炎症,常见于长期站立或运动人群。典型表现为晨起第一步疼痛,活动后减轻但久行加重。治疗需减少跑跳活动,选择足弓支撑鞋垫,急性期可冰敷。药物可选双氯芬酸钠凝胶、塞来昔布胶囊、洛索洛芬钠片等非甾体抗炎药。
2、跟腱炎跟腱过度使用会导致跟腱止点处无菌性炎症,表现为跟骨后方压痛和肿胀。需避免爬山爬楼梯等动作,使用硅胶足跟垫缓冲压力。超声波治疗和离心训练有助于康复。疼痛明显时可外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或口服依托考昔片。
3、跟骨骨刺跟骨骨质增生刺激周围软组织引发疼痛,X线可见骨赘形成。体重过大者需减重,选择软底鞋减少震荡冲击。冲击波治疗可缓解症状,顽固性疼痛可考虑骨刺切除术。药物可选择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改善软骨代谢。
4、脂肪垫萎缩足跟脂肪垫变薄导致缓冲能力下降,多见于中老年人群。表现为跟骨正下方持续性钝痛,光脚行走时加重。建议使用全接触式矫形鞋垫分散压力,避免硬质地面赤足行走。可配合红外线理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5、滑囊炎跟骨后滑囊因摩擦或压迫发生炎症,常见于穿硬质鞋帮者。局部会有红肿热痛表现。治疗需更换宽松软底鞋,急性期可穿刺抽液并注射糖皮质激素。可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配合局部涂抹酮洛芬凝胶。
日常应控制体重减轻足部负荷,运动前后做好跟腱拉伸,避免突然增加运动强度。选择后跟杯加厚的运动鞋,足弓塌陷者需定制矫形鞋垫。每晚用温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疼痛持续不缓解需及时就医排除应力性骨折等严重情况。长期疼痛患者可进行足底筋膜放松训练,用网球在足底滚动按摩。
老人脚后跟疼可通过热敷按摩、更换鞋子、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脚后跟疼通常由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跟腱炎、骨质疏松、外伤等原因引起。
1、热敷按摩每日用40℃左右温水泡脚15分钟,配合拇指按压足底涌泉穴、昆仑穴各3分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若疼痛集中于跟骨下方,可用网球沿足底滚动按摩,重复进行5组。注意避免用力过猛导致软组织损伤。
2、更换鞋子选择足弓支撑良好、后跟缓冲强的运动鞋,鞋跟高度建议2厘米左右。避免穿硬底拖鞋或磨损严重的旧鞋,必要时定制矫形鞋垫。测试鞋子合适度时,脚趾前需留1厘米空隙,后跟处不能滑动。
3、药物治疗可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凝胶局部涂抹,或口服塞来昔布胶囊缓解炎症。骨质疏松患者需配合阿仑膦酸钠片治疗。跟腱严重肿胀时可能需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所有药物均须严格遵循医嘱使用。
4、物理治疗冲击波治疗适用于顽固性足底筋膜炎,每周1次连续3周。超声波治疗能促进跟骨周围软组织修复,每次15分钟。夜间可使用足踝支具保持肌腱伸展,但单次佩戴不超过8小时。
5、手术治疗经半年保守治疗无效的跟骨骨刺,可考虑关节镜下骨赘切除。跟腱完全断裂需行肌腱缝合术,术后需石膏固定4周。严重足跟脂肪垫萎缩者可能需脂肪移植术。
建议老人控制体重以减轻足部负荷,每日补充800毫克钙和400国际单位维生素D。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居家可赤足在鹅卵石垫上行走锻炼足底肌肉。若疼痛持续加重或出现红肿发热,应及时就医排除感染或骨折。定期进行足部伸展运动,如用毛巾牵拉脚掌保持30秒,重复进行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