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患儿可以吃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富含维生素的果蔬、易消化的蛋白质食物、清凉降火食材以及低温软质食物。
1、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患儿口腔疱疹可能导致吞咽疼痛,建议选择米汤、藕粉、稀粥等无需咀嚼的食物。这类食物能减少对口腔黏膜的机械刺激,同时补充水分和基础能量。患病期间可少量多次喂养,避免一次摄入过多引发呕吐。
2、富含维生素的果蔬:
将苹果、梨等水果蒸熟捣泥,或选择冬瓜、黄瓜等含水量高的蔬菜榨汁。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有助于黏膜修复,但需避免酸性水果刺激溃疡。深绿色蔬菜可焯水后制成菜泥,保留营养的同时降低纤维粗糙度。
3、易消化的蛋白质食物:
推荐蒸蛋羹、豆腐脑等低脂高蛋白食物,鱼肉可去刺后制成鱼茸。蛋白质是抗体合成的原料,但需避开坚硬难消化的肉类。乳制品选择常温酸奶,既能补充蛋白质又含益生菌。
4、清凉降火食材:
绿豆汤、百合粥等传统食疗方具有清热解毒功效,可缓解发热症状。马蹄、芦根等食材煮水饮用,既能补充电解质又有助退热。避免热性食材如羊肉、龙眼等加重内热。
5、低温软质食物:
将食物晾至室温或稍冷藏后食用,低温能暂时麻痹痛觉神经。香蕉、土豆泥等软糯食物适合作为加餐,雪梨银耳羹等胶质食物能形成保护膜覆盖溃疡面。
患儿饮食需遵循少量多餐原则,每日可分5-6次进食。所有食材应彻底烹煮灭菌,避免生冷刺激。餐具单独消毒处理,餐后用淡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恢复期可逐渐增加食物稠度,从糊状过渡到软饭,观察患儿接受程度调整食物质地。若出现持续拒食、尿量减少等脱水征兆,需及时就医进行营养支持治疗。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粪口传播、疱疹液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等方式传染。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需注意隔离防护。
1、接触传播患者唾液、粪便或皮肤疱疹液污染的玩具、餐具、毛巾等物品可能携带病毒,健康儿童接触这些污染物后经口鼻或结膜感染。病毒在物体表面可存活较长时间,幼儿园等集体机构易发生交叉感染。家长需对患儿用品进行煮沸或含氯消毒液浸泡处理。
2、飞沫传播患儿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大量病毒颗粒,近距离接触者可能通过呼吸道黏膜感染。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建议患儿居家隔离至体温正常、疱疹结痂。看护人员应佩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
3、粪口传播病毒通过粪便排出可持续数周,处理尿布或如厕后未彻底洗手可能造成传播。托幼机构需严格执行洗手规范,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至少20秒。患儿粪便需用漂白粉消毒后再处理,避免污染水源。
4、疱疹液传播皮肤疱疹破溃后渗出的液体含有高浓度病毒,直接接触可能导致感染。患儿应穿着宽松衣物避免摩擦疱疹,疱疹处可涂抹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医护人员接触疱疹液时应戴一次性手套。
5、母婴垂直传播孕妇感染肠道病毒可能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染给新生儿,导致重症风险增加。妊娠晚期出现发热、手足皮疹需及时就医。新生儿病房需对疑似病例实施单间隔离,医护人员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预防手足口病需培养儿童勤洗手习惯,流行期间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患儿应单独使用餐具毛巾,衣物阳光下暴晒消毒。托幼机构需每日对门把手、玩具等高频接触物品消毒。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轻症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干扰素喷雾剂、康复新液等缓解症状,重症需住院观察。接种EV71型灭活疫苗可预防相关重症病例,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完成全程接种。恢复期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维生素,选择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减轻口腔疱疹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