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后可通过脱离高温环境、快速降温、补充水分、使用药物、及时送医等方式急救。中暑通常由高温暴露、体液丢失、散热障碍、基础疾病、药物影响等原因引起。
1、脱离高温环境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解开或脱去多余衣物,保持周围空气流通。若在密闭空间需打开门窗或使用风扇加速空气流动。地面温度过高时可铺设隔热垫或衣物隔离热源。
2、快速降温用冷水擦拭全身尤其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或将冰袋包裹毛巾后放置于上述部位。可用喷雾装置喷洒凉水配合扇风促进蒸发散热。条件允许时可将患者浸入20-25℃水中,注意监测体温避免过度降温。
3、补充水分清醒患者可少量多次饮用含盐分的清凉饮料,如淡盐水或运动饮料,每次100-200毫升。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或摄入含酒精、咖啡因的饮品。意识模糊者禁止经口喂水,需静脉补液治疗。
4、使用药物轻症可遵医嘱使用藿香正气口服液缓解头晕恶心,人丹含服帮助醒神。高热无汗者可考虑十滴水辅助发汗降温。禁止自行使用退热药或镇静类药物,可能掩盖病情或加重脱水。
5、及时送医出现持续高热超过40℃、抽搐昏迷、血压下降等症状时,立即呼叫急救车。转运途中继续物理降温,保持侧卧位防止呕吐窒息。记录中暑发生时间及前期症状,便于医生快速判断病情分级。
预防中暑需避免高温时段外出,户外活动时每15-20分钟补充100-200毫升水分,穿戴透气防晒衣物。有慢性病或服用利尿剂、抗抑郁药等影响体温调节药物者应加强防护。出现早期中暑症状如大量出汗、四肢无力时,须立即停止活动并采取降温措施。恢复期应保持24-48小时清淡饮食,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