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不是新的传染病,该病早在20世纪50年代已被医学界确认。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
手足口病最早于1957年在新西兰被报道,随后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我国自1981年首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以来,该病已成为儿童常见传染病之一。引发手足口病的病毒主要为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其中肠道病毒71型感染可能导致较严重的并发症。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口腔黏膜疹和手足臀部皮疹,多数患儿症状轻微,7-10天可自愈。
虽然手足口病不是新发传染病,但近年来部分地区出现周期性流行,这与病毒变异、人群免疫力变化等因素有关。肠道病毒具有较强变异能力,可能导致原有免疫保护效果减弱。在托幼机构等儿童密集场所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这与儿童卫生习惯尚未完全养成、密切接触机会多有关。重症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可能出现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预防手足口病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通风、勤消毒。患儿应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后7天,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和体温变化。目前已有针对肠道病毒71型的灭活疫苗,可预防由该型病毒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出现持续高热、精神差、肢体抖动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