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破坏不一定是肿瘤,可能由骨质疏松、感染、创伤性骨溶解、骨代谢异常等多种原因引起。
1、骨质疏松:绝经后女性或老年人因骨量流失导致骨小梁变薄,可能引发局部骨质破坏,可通过钙剂和维生素D补充改善。
2、骨髓炎:细菌感染可能破坏骨皮质和骨髓腔,通常伴随红肿热痛,需抗生素治疗如头孢曲松、克林霉素。
3、创伤后改变:骨折愈合过程中可能出现暂时性骨吸收,表现为影像学上的骨质破坏灶,多数可自行修复。
4、甲状旁腺亢进: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破骨细胞活跃,可能引起全身性骨溶解,需手术切除腺瘤或药物控制。
建议出现不明原因骨质破坏时完善骨扫描、活检等检查,日常注意补充乳制品和适度负重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