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被沙门氏菌污染的猪肉可能导致急性胃肠炎,表现为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败血症或脱水。沙门氏菌感染属于食源性疾病,需根据症状轻重采取不同处理措施。
沙门氏菌进入人体后通常在6-72小时内出现症状。典型表现为突发性腹部绞痛,伴随水样或黏液样腹泻,每日可达10-20次。半数患者出现38-39℃发热,可能伴有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儿童及老年人可能出现呕吐导致脱水,表现为尿量减少、眼窝凹陷。多数健康成人症状持续2-7天可自行缓解,但粪便排菌期可达数周。
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出现菌血症,表现为持续高热、寒战、脉搏细速,细菌可能播散至骨骼、脑膜等部位形成转移性感染。孕妇感染可能诱发宫缩导致早产。慢性病患者如肝硬化、糖尿病等群体,更易发展为重症感染。部分血清型沙门氏菌可引发反应性关节炎,在感染后1-3周出现膝关节、踝关节肿痛。
出现持续呕吐无法进食、血便、意识模糊、少尿等严重症状时应立即就医。确诊需进行粪便培养或血培养,治疗包括补液、电解质平衡及敏感抗生素应用。日常需注意肉类充分加热至75℃以上,生熟食分开处理,接触生肉后彻底洗手。建议腹泻期间进食米汤、馒头等低渣饮食,避免乳制品加重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