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镜检查的主要好处是能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病变、早期发现癌前病变及肿瘤,同时可进行活检或治疗操作。肠镜检查适用于筛查结直肠癌、诊断炎症性肠病、明确消化道出血原因等场景。
1、早期发现肿瘤肠镜能清晰显示肠黏膜微小变化,可检出直径仅1-2毫米的息肉。约90%的结直肠癌由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通过镜下切除可阻断癌变进程。典型表现为黏膜隆起或凹陷,表面血管纹理改变。发现可疑病变时需取组织送病理检查,确诊后可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等微创方式处理。
2、明确诊断病因对于慢性腹泻、便血、腹痛等症状,肠镜可鉴别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以及憩室炎、肠结核等疾病。炎症性肠病常见黏膜充血糜烂、溃疡形成,克罗恩病多呈节段性分布。活检可帮助区分感染性肠炎与非特异性炎症,指导后续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栓等药物。
3、治疗性操作肠镜可同步完成止血、息肉切除、狭窄扩张等治疗。活动性出血可见裸露血管或血痂,采用钛夹封闭或电凝止血。较大息肉可用圈套器电切,预防性使用肾上腺素注射液减少出血风险。术后需禁食6-8小时,观察有无穿孔或迟发出血。
4、评估治疗效果对已确诊的肠道疾病,复查肠镜能评估药物疗效。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有效者黏膜愈合,假息肉形成提示慢性炎症。肿瘤化疗后需确认病灶缩小程度,决定是否调整方案。监测家族性息肉病患者的息肉再生情况,必要时增加复查频率。
5、筛查高危人群建议50岁以上人群定期筛查,有家族史者提前至40岁。林奇综合征等遗传病患者需每1-2年检查。肠镜筛查可降低53%的结直肠癌死亡率。检查前需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清洁肠道,确保视野清晰。
肠镜检查后应清淡饮食1-2天,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出现持续腹痛、发热或便血需及时就医。普通人群建议每5-10年复查,高危人群遵医嘱缩短间隔。配合粪便潜血试验、CT结肠成像等补充检查可提高病变检出率。保持规律作息、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有助于维护肠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