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失调可分为生理性失调、条件致病性失调、病原性失调、抗生素相关性失调及免疫相关性失调五种类型。
1、生理性失调生理性失调与饮食结构改变、短期应激等因素相关,表现为双歧杆菌等有益菌数量减少,通常无显著临床症状。可通过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补充益生菌饮品调节,无须特殊治疗。常见于旅行、工作压力大等生活场景。
2、条件致病性失调条件致病性失调由糖尿病、肝硬化等基础疾病引发,肠杆菌科细菌过度增殖可能导致腹胀、腹泻。需控制原发病,可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等微生态制剂。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者易发此类型。
3、病原性失调病原性失调多因沙门菌、艰难梭菌等致病菌感染导致,伴随发热、黏液脓血便。需进行粪便培养确诊,常用甲硝唑片、万古霉素胶囊治疗感染,联用布拉氏酵母菌散调节菌群。重症患者可能出现伪膜性肠炎。
4、抗生素相关性失调抗生素相关性失调发生于广谱抗生素使用后,表现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建议用药期间补充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避免与抗生素同服。头孢类、克林霉素等药物更易引发此类失调。
5、免疫相关性失调免疫相关性失调常见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降低。需采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控制炎症,配合长双歧杆菌活菌胶囊调节。此类失调与肠黏膜屏障损伤形成恶性循环。
维持肠道菌群平衡需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每日摄入300-500克蔬菜水果及适量发酵食品。出现持续腹泻、体重下降等症状时应进行粪便菌群检测,避免长期滥用抗生素。老年人与婴幼儿等易感人群可定期补充益生菌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