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不被吸收可能与消化酶不足、胃肠疾病、饮食结构失衡、吸收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需针对具体原因调整饮食或医疗干预。
1、消化酶不足:胰蛋白酶或胃蛋白酶分泌不足会导致蛋白质分解不彻底。表现为餐后腹胀、粪便含未消化食物残渣,可通过补充胰酶肠溶胶囊、复方消化酶胶囊等药物改善,日常需避免高蛋白饮食过量。
2、胃肠疾病:慢性胃炎或克罗恩病可能损伤胃肠黏膜吸收功能,通常伴随腹痛、腹泻。需治疗原发病,如使用奥美拉唑抑制胃酸,或柳氮磺吡啶控制肠道炎症,同时选择低脂易吸收的乳清蛋白补充。
3、饮食结构失衡:长期单一摄入植物蛋白或过度烹饪会降低蛋白质生物利用率。建议增加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比例,采用蒸煮等低温烹饪方式保留营养。
4、吸收功能障碍:短肠综合征或乳糜泻会导致小肠吸收面积减少,伴随营养不良性水肿。需静脉补充人血白蛋白,口服谷氨酰胺修复肠黏膜,严格限制麸质饮食。
建议定期检测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循序渐进增加蛋白质摄入量,合并持续消瘦或水肿需尽早就诊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