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抽搐可通过保持呼吸道通畅、物理降温、药物治疗、病因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小儿抽搐通常由高热惊厥、癫痫、脑膜炎、低钙血症、脑损伤等原因引起。
1、保持呼吸道通畅小儿抽搐发作时需立即将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避免窒息。清除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防止误吸。禁止强行按压肢体或塞入硬物,避免造成二次伤害。持续抽搐超过5分钟或反复发作需紧急就医。
2、物理降温对于高热引起的抽搐,可采用温水擦浴或退热贴降低体温。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避免使用酒精擦浴或冰水灌肠等刺激性方法。体温超过38.5℃时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栓剂等退热药物。
3、药物治疗急性发作期可遵医嘱使用地西泮注射液控制抽搐,癫痫患儿需长期服用左乙拉西坦口服溶液或丙戊酸钠缓释片。低钙血症需静脉补充葡萄糖酸钙注射液,脑膜炎患儿需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抗感染。所有药物均需严格遵循医嘱使用。
4、病因治疗脑电图、头颅CT等检查可明确病因。癫痫患儿需规范抗癫痫治疗,脑炎患者需抗病毒或抗生素治疗,代谢紊乱需纠正电解质异常。先天性脑发育异常可能需手术干预,肿瘤引起的抽搐需结合放化疗。
5、康复训练反复抽搐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发育,需进行运动功能训练、认知训练等康复治疗。语言障碍者可进行言语训练,肌张力异常需配合物理治疗。家长应定期评估发育里程碑,发现异常及时介入早期干预。
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发作时的表现特征和持续时间,记录抽搐发作日记供医生参考。日常应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和强烈声光刺激。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B6、镁等营养素,癫痫患儿需避免含咖啡因食物。定期随访评估治疗效果,不可擅自调整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