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可能由长期便秘、分娩损伤、盆底肌松弛、慢性腹泻、直肠肿瘤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肛门肿物脱出、排便困难、肛门坠胀等症状。脱肛可通过手法复位、硬化剂注射、直肠悬吊术等方式治疗。
1、长期便秘长期便秘可能导致腹压增高,直肠黏膜与肌层分离,逐渐形成脱垂。排便时过度用力会加重直肠下移,可能伴随肛门疼痛、出血。日常应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必要时遵医嘱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聚乙二醇4000散等渗透性泻剂。
2、分娩损伤多次阴道分娩可能损伤盆底神经肌肉,导致直肠固定结构松弛。妊娠期激素变化会减弱结缔组织强度,可能伴随会阴撕裂、尿失禁。产后需进行凯格尔运动修复盆底肌,严重者需行肛门括约肌成形术。
3、盆底肌松弛年龄增长或神经病变可导致盆底支持组织退化,直肠失去正常悬吊固定。患者常见肛门失禁、下坠感,咳嗽时症状加重。生物反馈治疗有助于增强肌力,必要时采用Altemeier术切除脱垂肠段。
4、慢性腹泻长期腹泻使直肠黏膜反复受刺激增生,可能诱发黏膜脱垂。炎症性肠病或感染性肠炎患者风险较高,常伴黏液血便。需治疗原发病,急性期可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肠道功能。
5、直肠肿瘤直肠息肉或肿瘤增大可能牵拉肠壁导致脱垂,肿瘤占位会阻碍排便反射。典型症状包括便条变细、里急后重,需通过肠镜明确诊断。根据病理类型选择经肛门局部切除术或根治性手术。
脱肛患者应避免久蹲久坐,每日温水坐浴促进血液循环。饮食需清淡易消化,限制辛辣刺激食物。急性发作期需立即手法复位防止嵌顿,反复脱垂或伴有出血时应及时就医评估手术指征。术后三个月内禁止提重物,定期复查肛门功能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