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可能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皮肤外伤、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糖尿病、接触化学刺激物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外用抗菌药物、口服抗生素、局部热敷、保持皮肤清洁、手术引流等方式治疗。
1、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毛囊炎最常见的致病菌,常通过皮肤微小破损侵入毛囊。患者会出现红色丘疹或脓疱,伴随疼痛或瘙痒。治疗需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外用抗菌药物,严重时可口服头孢氨苄胶囊。保持患处干燥,避免搔抓。
2、皮肤外伤剃须、脱毛或衣物摩擦导致的皮肤损伤可能破坏毛囊屏障,引发细菌感染。表现为单个或多个毛囊周围红肿,顶端可见黄色脓头。建议用碘伏消毒后涂抹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配合40℃左右温热毛巾湿敷,每日2-3次促进炎症消退。
3、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激素类药物会抑制局部免疫力,增加毛囊感染风险。这类患者常见面部、躯干出现群集性红色丘疹,可能融合成片。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停用激素,改用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控制感染,同时口服维生素B族改善皮肤代谢。
4、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者易发生反复性毛囊炎,好发于颈部、腋下等摩擦部位。典型表现为深在性红色结节,可能发展为痈或疖。除使用阿奇霉素分散片抗感染外,需严格监测血糖,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避免高温多汗环境。
5、接触化学刺激物机油、染发剂等化学物质可能堵塞毛囊开口,诱发无菌性炎症。皮损多呈毛囊性红斑,伴灼热感。应立即用清水冲洗接触部位,外用炉甘石洗剂缓解症状,严重时口服氯雷他定片抗过敏。职业暴露者需做好防护措施。
毛囊炎患者日常应选择温和的pH5.5弱酸性沐浴露清洁皮肤,避免使用油性护肤品。饮食上减少高糖高脂食物摄入,适当补充锌元素和维生素A,有助于皮肤修复。运动后及时洗澡更衣,出汗较多时可使用吸汗粉保持皮肤干爽。反复发作或伴随发热者需及时就医,排除免疫缺陷等潜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