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上的小洞洞可能由先天性耳前瘘管、皮脂腺囊肿、外伤性穿孔、局部感染等原因引起,通常无需特殊处理,感染时需遵医嘱用药。
1、先天性耳前瘘管胚胎发育异常导致耳部形成盲管,表现为耳轮脚前方针眼状小孔,无症状时不需治疗。继发感染时可出现红肿渗液,需使用左氧氟沙星滴耳液、莫匹罗星软膏、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抗感染。
2、皮脂腺囊肿耳部皮脂腺导管阻塞形成囊性结构,触诊有弹性肿块,合并感染时需切开引流。未感染时可观察,感染期使用夫西地酸乳膏、阿奇霉素颗粒、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控制炎症。
3、外伤性穿孔耳廓机械损伤或挤压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形成暂时性小孔,通常伴随局部淤血。保持创面清洁干燥,避免沾水,可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促进愈合。
4、局部感染毛囊炎或疖肿破溃后遗留小凹陷,可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有关,表现为疼痛性丘疹。需使用碘伏消毒,配合红霉素软膏、头孢呋辛酯片、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治疗。
日常避免反复挤压小洞,耳部清洁时动作轻柔,出现红肿流脓应及时就诊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