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接种甲肝疫苗后第二天发热属于常见疫苗反应,通常由疫苗激活免疫反应、一过性炎症反应、个体敏感差异或偶合其他感染引起,可通过物理降温、补液观察、药物干预及就医评估等方式处理。
1、免疫反应疫苗成分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可能引发低热,体温多低于38.5度。建议家长保持宝宝衣着宽松,每2小时测量体温,无须特殊用药,持续观察12-24小时多可自行消退。
2、炎症反应疫苗佐剂可能引起短暂炎症介质释放,表现为接种部位红肿伴低热。家长需用冷毛巾敷注射部位,避免抓挠,若体温超过38度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
3、敏感体质过敏体质儿童可能出现较强发热反应,可能与遗传性免疫应答过度有关。家长需记录发热起止时间及最高温度,备用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等抗过敏药物,但须经医生评估后使用。
4、偶合感染发热可能恰逢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需观察是否伴随咳嗽、腹泻等症状。若发热超过39度或持续48小时以上,家长应立即带宝宝就诊排查细菌感染,必要时使用头孢克洛颗粒等抗生素。
疫苗接种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发热期间可少量多次饮用温水,若出现抽搐、持续嗜睡等异常表现需急诊处理。多数疫苗相关发热在1-2天内缓解,家长无须过度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