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病变的症状主要包括运动障碍、感觉异常、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反射异常以及疼痛。脊髓病变的症状表现与病变部位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早期识别有助于及时干预。
1、运动障碍:
脊髓病变常导致病变平面以下肢体肌力下降或瘫痪,表现为行走困难、步态不稳甚至完全丧失活动能力。急性横贯性脊髓炎可能出现双下肢弛缓性瘫痪,慢性病变则多呈现痉挛性瘫痪。运动神经元受损时可能伴随肌肉萎缩,尤其见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等退行性疾病。
2、感觉异常:
患者可能出现病变平面以下感觉减退、麻木或刺痛感,典型表现为手套袜套样分布的感觉障碍。脊髓后索受损时会出现深感觉障碍,表现为行走踩棉感;脊髓丘脑束受累则导致痛温觉异常。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束带感或蚁走感等异常感觉。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脊髓病变可影响排尿排便功能,表现为尿潴留、尿失禁或便秘。病变平面以下可能出现皮肤干燥无汗、温度调节异常。严重者可能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或自主神经反射亢进,后者常见于胸6平面以上损伤。
4、反射异常:
急性期常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慢性期则多表现为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阳性。典型体征包括巴宾斯基征阳性、踝阵挛等。脊髓休克期过后,损伤平面以下可能出现反射亢进和肌张力增高。
5、疼痛:
部分患者会出现神经根性疼痛,表现为沿神经走行的放射性疼痛。脊髓空洞症可能出现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伴疼痛。肿瘤压迫或炎症刺激可能引起持续性背部疼痛,夜间平卧时加重。
脊髓病变患者需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富含B族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全谷物、深色蔬菜。根据功能障碍程度进行针对性康复训练,如截瘫患者可进行轮椅转移训练、站立架训练。注意预防压疮,每2小时变换体位并使用减压垫。排尿障碍者需定时导尿并保持会阴清洁,便秘者可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心理支持同样重要,建议家属参与康复过程并定期评估患者情绪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