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全身发热可能与感染、环境温度过高、疫苗接种反应等因素有关,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退热、调整环境等方式处理。
感染是导致宝宝全身发热的常见原因,通常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等症状。环境温度过高也可能引起宝宝体温上升,表现为皮肤发红、出汗增多。疫苗接种后部分宝宝会出现短暂发热,属于正常免疫反应。针对感染引起的发热,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小儿柴桂退热颗粒等药物。物理降温可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环境温度过高时应及时降低室温,保持空气流通。
建议家长密切监测宝宝体温变化,适当增加水分摄入,避免穿盖过厚,如持续高热或精神萎靡需及时就医。
淤青可通过冷敷、热敷、抬高患肢、药物治疗、按摩等方式处理。淤青通常由外伤、凝血功能障碍、血管脆性增加、药物副作用、血液系统疾病等原因引起。
1、冷敷淤青初期24小时内建议冷敷,使用冰袋或冷毛巾包裹后敷于患处,每次15-20分钟,间隔1-2小时重复进行。冷敷能使血管收缩,减少皮下出血,缓解肿胀疼痛。注意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婴幼儿及糖尿病患者需缩短单次冷敷时间至10分钟。
2、热敷淤青24小时后可改为热敷,用40℃左右温水浸湿毛巾外敷,每日3-4次。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淤血吸收。合并皮肤破损或感染者禁用热敷,心脏病患者热敷温度不宜超过38℃。建议配合轻柔按摩增强效果,但凝血异常者应避免按压。
3、抬高患肢四肢淤青时应将患肢抬高至超过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作用减轻局部充血。上肢淤青可用吊带悬吊,下肢淤青需平卧时垫高30厘米。保持抬高姿势每天累计6-8小时,持续3-5天。合并骨折或深静脉血栓者需医生评估后再行抬高。
4、药物治疗面积较大的淤青可遵医嘱使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肝素钠乳膏等外用药物,促进血肿消散。疼痛明显者可短期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禁用阿司匹林等影响凝血的药物。维生素K缺乏导致的淤青需补充维生素K1注射液,血液病患者需针对原发病治疗。
5、按摩淤青形成48小时后可沿周边向心性轻柔按摩,配合山茶油或精油使用效果更佳。按摩力度以不引起疼痛为宜,每日2次每次5分钟。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患者禁止按摩。按摩后出现皮肤发红加重应立即停止。
淤青恢复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及患处碰撞,保证每日摄入足量维生素C和优质蛋白以增强血管弹性。长期反复出现不明原因淤青,或伴随牙龈出血、鼻衄等症状时,需及时就诊血液科检查凝血功能。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淤青部位的皮肤护理,预防感染发生。日常可进行适度肌肉锻炼改善外周血液循环,降低血管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