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的护理需重点关注生命体征监测、穿刺部位管理、抗凝治疗及并发症预防。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循环系统支持、伤口护理、药物管理、活动指导和心理疏导。
1、循环监测术后需持续监测心电图、有创动脉血压及血氧饱和度,观察反搏波形与心动周期同步性。每小时记录尿量,维持尿量在正常范围。若出现血压波动、心律失常或反搏无效,需立即调整球囊充放气时相或联系医生处理。避免导管移位导致反搏效率下降。
2、穿刺护理股动脉穿刺处每日消毒换药,观察有无渗血、血肿或感染征象。保持术侧下肢制动,床头抬高不超过30度。检查足背动脉搏动及下肢皮温,预防下肢缺血。如发现肢体苍白、疼痛或感觉异常,需排查是否发生血管并发症。
3、抗凝管理遵医嘱使用肝素等抗凝药物,监测活化凝血时间。观察牙龈、穿刺点及消化道有无出血倾向。避免肌肉注射或侵入性操作,使用软毛牙刷清洁口腔。若出现血尿、黑便等出血表现,应及时调整抗凝方案。
4、活动指导术后24小时内绝对卧床,逐步过渡到床边坐起。撤除导管后需加压包扎,平卧制动12小时。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或负重,防止血管损伤。指导患者咳嗽时用手按压穿刺部位,减少腹压骤增导致出血风险。
5、心理支持解释设备运转声音及监护仪报警的临床意义,减轻焦虑情绪。鼓励表达不适感受,提供术后康复时间表。协助家属参与护理,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出院前指导识别心悸、呼吸困难等预警症状,明确复诊时间节点。
术后饮食宜选择低盐、低脂、高蛋白食物,控制液体入量。逐步恢复日常活动量,避免久坐或长时间站立。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及心脏超声,监测心功能改善情况。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出现发热或红肿疼痛需及时就医。建立长期随访计划,配合心脏康复训练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