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沙样结石可通过药物溶石、体外冲击波碎石、内镜取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术等方式消除。胆囊沙样结石可能与胆汁成分异常、胆囊收缩功能减弱、胆道感染、代谢综合征、遗传因素等原因有关。
1、药物溶石熊去氧胆酸胶囊和鹅去氧胆酸胶囊是常用的溶石药物,适用于胆固醇含量较高的胆囊沙样结石。这类药物通过改变胆汁成分促进结石溶解,需长期服用且对钙化结石效果有限。使用期间需定期复查超声评估疗效,可能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
2、体外冲击波碎石通过体外产生的冲击波将结石粉碎成小颗粒,适用于单发且直径较小的胆囊沙样结石。该方法无须开刀但需配合药物辅助排石,可能引起局部疼痛或血尿。碎石后需密切观察是否发生胆管梗阻等并发症。
3、内镜取石经口腔插入十二指肠镜实施ERCP术,可取出已进入胆总管的沙样结石。该技术能保留胆囊但存在胰腺炎风险,术后需短期留置鼻胆管引流。适合高龄或手术耐受性差的患者。
4、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通过腹壁小切口置入器械完整切除胆囊,是治疗有症状胆囊沙样结石的标准术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可能出现胆管损伤或出血等并发症。术后需低脂饮食过渡2-4周。
5、开腹胆囊切除术传统开腹手术适用于合并严重粘连或解剖变异的复杂病例。手术视野更清晰但创伤较大,术后住院时间相对延长。需加强切口护理预防感染,康复期需避免剧烈运动。
胆囊沙样结石患者日常应保持规律饮食,避免长时间空腹,限制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和蛋黄摄入。建议每日饮水超过2000毫升,适度运动促进胆汁排泄。出现持续性右上腹痛、发热或黄疸等症状时须及时就医。术后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查腹部超声,关注消化功能适应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