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宫腔操作损伤、卫生习惯不良、免疫力低下及邻近器官炎症扩散等原因引起。
1、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是子宫内膜炎最常见的原因,病原体可通过阴道上行感染子宫内膜。常见致病菌包括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这些细菌可能通过性接触、分娩或流产等途径进入宫腔。保持会阴清洁、避免不洁性行为有助于预防感染。若出现异常阴道分泌物或下腹痛应及时就医。
2、宫腔操作损伤人工流产、刮宫术、宫腔镜检查等医疗操作可能损伤子宫内膜屏障。手术器械若消毒不彻底可能带入病原体。术后子宫内膜创面为细菌繁殖提供条件。进行宫腔操作后应按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注意观察阴道出血情况。
3、卫生习惯不良经期使用不洁卫生用品、长期不更换卫生棉条可能增加感染风险。经期宫颈口轻微扩张,细菌更易侵入宫腔。建议每2-3小时更换卫生巾,避免使用劣质卫生用品。经期应避免盆浴和性生活,减少感染机会。
4、免疫力低下糖尿病控制不佳、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HIV感染等情况会削弱机体防御能力。免疫力低下时阴道正常菌群平衡易被破坏,条件致病菌可能过度繁殖。这类人群更需注意个人卫生,定期妇科检查,出现症状及时治疗。
5、邻近器官炎症扩散输卵管炎、盆腔腹膜炎等邻近器官炎症可能直接蔓延至子宫内膜。慢性阑尾炎发作时炎症也可能波及子宫。这些情况多伴有下腹持续性疼痛、发热等症状。需要针对原发感染灶进行抗炎治疗,必要时需住院静脉用药。
预防子宫内膜炎需注意经期卫生,避免不必要宫腔操作,性生活前后做好清洁。出现异常阴道流血、下腹坠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诊。治疗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休息。饮食宜清淡,多摄入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急性期过后可适当进行盆底肌锻炼,促进盆腔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