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宫腔操作损伤、卫生习惯不良、免疫力低下及邻近器官炎症扩散等原因引起。
1、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是子宫内膜炎最常见的原因,病原体可通过阴道上行感染子宫内膜。常见致病菌包括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这些细菌可能通过性接触、分娩或流产等途径进入宫腔。保持会阴清洁、避免不洁性行为有助于预防感染。若出现异常阴道分泌物或下腹痛应及时就医。
2、宫腔操作损伤人工流产、刮宫术、宫腔镜检查等医疗操作可能损伤子宫内膜屏障。手术器械若消毒不彻底可能带入病原体。术后子宫内膜创面为细菌繁殖提供条件。进行宫腔操作后应按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注意观察阴道出血情况。
3、卫生习惯不良经期使用不洁卫生用品、长期不更换卫生棉条可能增加感染风险。经期宫颈口轻微扩张,细菌更易侵入宫腔。建议每2-3小时更换卫生巾,避免使用劣质卫生用品。经期应避免盆浴和性生活,减少感染机会。
4、免疫力低下糖尿病控制不佳、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HIV感染等情况会削弱机体防御能力。免疫力低下时阴道正常菌群平衡易被破坏,条件致病菌可能过度繁殖。这类人群更需注意个人卫生,定期妇科检查,出现症状及时治疗。
5、邻近器官炎症扩散输卵管炎、盆腔腹膜炎等邻近器官炎症可能直接蔓延至子宫内膜。慢性阑尾炎发作时炎症也可能波及子宫。这些情况多伴有下腹持续性疼痛、发热等症状。需要针对原发感染灶进行抗炎治疗,必要时需住院静脉用药。
预防子宫内膜炎需注意经期卫生,避免不必要宫腔操作,性生活前后做好清洁。出现异常阴道流血、下腹坠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诊。治疗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休息。饮食宜清淡,多摄入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急性期过后可适当进行盆底肌锻炼,促进盆腔血液循环。
急性子宫内膜炎是子宫内膜的急性炎症反应,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症状包括下腹痛、发热、异常阴道分泌物等。该病可能由分娩后感染、宫腔操作、性传播疾病等因素诱发,需及时就医避免进展为盆腔炎或不孕症。
1、细菌感染急性子宫内膜炎多由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等病原体上行感染导致。患者可能出现下腹坠痛、脓性分泌物伴异味,严重时伴随寒战高热。临床常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联合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抗感染治疗,必要时需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片。治疗期间需禁止性生活,避免盆浴。
2、分娩并发症产后或流产后子宫创面未愈合时,易发生细菌感染引发急性子宫内膜炎。典型表现为恶露异常增多且持续时间延长,伴随子宫压痛。除静脉滴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外,需配合益母草颗粒促进宫缩排淤。产妇需保持会阴清洁,及时更换卫生用品。
3、宫腔操作人工流产、诊刮术等宫腔操作可能破坏宫颈屏障功能,导致病原体侵入子宫内膜。患者术后出现持续阴道出血伴发热时,需考虑急性子宫内膜炎。治疗除使用盐酸莫西沙星片外,可配合妇科千金片活血化瘀。术后遵医嘱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能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4、性传播疾病淋病奈瑟菌或衣原体感染可通过性接触引发急性子宫内膜炎,常表现为性交后出血、宫颈举痛。确诊后需性伴侣同治,常用注射用阿奇霉素联合多西环素肠溶胶囊。治疗期间应避免无保护性行为,定期复查阴道微生态检测。
5、其他诱因长期使用卫生棉条、宫内节育器留置时间过长也可能诱发炎症。此类患者需立即取出异物,并行子宫内膜活检排除其他病变。治疗可选用康妇炎胶囊辅助消炎,配合红外线理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日常需选择透气棉质内裤,避免久坐潮湿环境。
急性子宫内膜炎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每日用温水清洗会阴部。饮食需加强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鸡蛋,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症状消失后仍需复查超声确认内膜恢复情况。出现持续发热或腹痛加重时须立即复诊,防止感染扩散导致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