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是指子宫内膜发生的炎症反应,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症状包括下腹痛、异常阴道分泌物和月经紊乱。子宫内膜炎的病因主要有分娩或流产感染、宫腔手术操作、性传播疾病、邻近器官炎症扩散、免疫力低下等。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1、分娩或流产感染分娩或流产后宫颈口扩张,病原体容易上行感染子宫内膜。这种情况多表现为产后或流产后持续发热、恶露异常增多且有臭味。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同时保持会阴清洁,避免盆浴。
2、宫腔手术操作人工流产、刮宫术、宫腔镜检查等医疗操作可能破坏子宫内膜屏障功能。术后出现下腹坠痛伴发热需警惕感染。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降低风险,术后需遵医嘱定期复查。
3、性传播疾病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体等性传播病原体可经宫颈上行感染。典型表现为性交后腹痛加重,分泌物呈脓性。需进行病原体检测,性伴侣需同步治疗,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
4、邻近器官炎症输卵管炎、盆腔腹膜炎等邻近器官炎症可直接蔓延至子宫内膜。患者多有慢性盆腔痛病史,超声可见子宫内膜增厚。治疗需针对原发感染灶,严重者可能需要住院静脉用药。
5、免疫力低下糖尿病控制不佳、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会增加感染风险。这类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但易反复发作。除抗感染治疗外,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加强营养支持。
子宫内膜炎患者日常应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液。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及盆浴,饮食宜清淡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可适量食用鸡蛋、鱼肉、西蓝花等食物。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抵抗力,但急性期需卧床休息。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药物治疗,即使症状缓解也不可自行停药,防止转为慢性炎症。定期妇科复查直至炎症完全消退,出现发热或腹痛加重需及时复诊。
急性子宫内膜炎是子宫内膜的急性炎症反应,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症状包括下腹痛、发热、异常阴道分泌物等。该病可能由分娩后感染、宫腔操作、性传播疾病等因素诱发,需及时就医避免进展为盆腔炎或不孕症。
1、细菌感染急性子宫内膜炎多由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等病原体上行感染导致。患者可能出现下腹坠痛、脓性分泌物伴异味,严重时伴随寒战高热。临床常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联合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抗感染治疗,必要时需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片。治疗期间需禁止性生活,避免盆浴。
2、分娩并发症产后或流产后子宫创面未愈合时,易发生细菌感染引发急性子宫内膜炎。典型表现为恶露异常增多且持续时间延长,伴随子宫压痛。除静脉滴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外,需配合益母草颗粒促进宫缩排淤。产妇需保持会阴清洁,及时更换卫生用品。
3、宫腔操作人工流产、诊刮术等宫腔操作可能破坏宫颈屏障功能,导致病原体侵入子宫内膜。患者术后出现持续阴道出血伴发热时,需考虑急性子宫内膜炎。治疗除使用盐酸莫西沙星片外,可配合妇科千金片活血化瘀。术后遵医嘱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能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4、性传播疾病淋病奈瑟菌或衣原体感染可通过性接触引发急性子宫内膜炎,常表现为性交后出血、宫颈举痛。确诊后需性伴侣同治,常用注射用阿奇霉素联合多西环素肠溶胶囊。治疗期间应避免无保护性行为,定期复查阴道微生态检测。
5、其他诱因长期使用卫生棉条、宫内节育器留置时间过长也可能诱发炎症。此类患者需立即取出异物,并行子宫内膜活检排除其他病变。治疗可选用康妇炎胶囊辅助消炎,配合红外线理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日常需选择透气棉质内裤,避免久坐潮湿环境。
急性子宫内膜炎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每日用温水清洗会阴部。饮食需加强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鸡蛋,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症状消失后仍需复查超声确认内膜恢复情况。出现持续发热或腹痛加重时须立即复诊,防止感染扩散导致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