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尿崩症可能导致肾衰竭,但概率较低。遗传性尿崩症通常由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或肾脏对其不敏感引起,主要表现为多尿、烦渴和低比重尿。长期未控制的尿崩症可能因持续脱水或电解质紊乱对肾脏造成损害,进而增加肾衰竭风险。
遗传性尿崩症患者若及时接受规范治疗,如使用去氨加压素片、鞣酸加压素注射液等药物替代治疗,并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通常可有效控制症状,避免肾脏损伤。日常监测尿量、血钠及肾功能指标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但若长期忽视治疗,严重脱水可能导致肾前性急性肾损伤,甚至进展为慢性肾病。
患者应定期复查肾功能,避免高盐饮食,保持规律作息。出现尿量骤减、水肿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