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接触后通常3-7天发病,少数情况下可能短至1天或长达2周。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多数为3-7天,此时病毒在体内繁殖但尚未出现症状。潜伏期结束后,患儿可能出现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典型表现。发热通常为首发症状,体温可达38-39摄氏度,持续1-2天。随后口腔黏膜出现疼痛性疱疹,多见于舌、颊黏膜和硬腭,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手足皮疹多为红色斑丘疹或疱疹,常见于手掌、足底及臀部,皮疹不痒不痛,3-7天后自行消退。
极少数情况下潜伏期可能缩短至1天或延长至2周,这与病毒毒力、感染剂量及个体免疫力有关。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出现更长潜伏期。若接触后2周内未发病,通常可排除感染可能。部分感染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但仍具有传染性。
手足口病多为自限性疾病,发病期间需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若出现持续高热、精神差、肢体抖动等重症表现,应立即就医。日常需加强手卫生,对患儿用品进行消毒,保持室内通风。患病期间宜进食温凉流质食物,避免刺激性饮食加重口腔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