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卡介苗主要用于预防结核病。卡介苗是目前唯一被批准用于预防结核病的疫苗,对儿童重症结核病和结核性脑膜炎具有显著保护作用。
1、预防结核病:
卡介苗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对结核分枝杆菌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接种后形成的免疫记忆可显著降低儿童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风险,尤其对预防粟粒性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等重症结核病效果显著。
2、降低重症风险:
卡介苗对预防原发性结核感染后出现的血行播散具有重要作用。未接种卡介苗的婴幼儿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发生粟粒性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的风险比接种者高5-10倍,这两种疾病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
3、免疫调节作用:
卡介苗接种后产生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效应可能对其他感染性疾病具有一定预防作用。部分研究表明接种卡介苗可能降低儿童呼吸道感染发病率,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持续数月到数年。
4、流行病学价值:
在结核病高发地区,卡介苗接种是结核病控制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所有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尽早接种卡介苗,这对降低儿童结核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
5、接种注意事项:
卡介苗接种后2-3周局部会出现小溃疡,6-12周后结痂愈合属于正常反应。免疫功能低下者接种需谨慎,HIV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应在排除HIV感染后再行接种。接种后仍需注意避免与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
卡介苗接种是预防结核病的重要措施,但并非终身免疫。日常生活中仍需注意保持良好卫生习惯,保证充足营养摄入,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居住环境保持通风良好,避免长时间处于密闭空间。出现长期咳嗽、低热、盗汗等结核病可疑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对于结核病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即使已完成卡介苗接种也应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筛查。
婴儿接种卡介苗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硬结、化脓等反应,少数可能伴随低热或淋巴结肿大。卡介苗是预防结核病的疫苗,接种后反应主要有局部皮肤反应、全身反应、淋巴结反应、异常反应、接种失败等类型。
1、局部皮肤反应接种后2-4周注射部位会出现直径5-10毫米的红色小硬结,逐渐形成脓疱并破溃形成溃疡,6-8周后结痂愈合。这是疫苗起效的正常免疫反应,无须特殊处理,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即可。避免抓挠或涂抹药膏,防止继发感染。
2、全身反应部分婴儿可能出现37.5-38.5℃的低热,通常持续1-2天自行消退。若体温超过38.5℃或持续超过3天,需就医排除其他感染。偶见食欲减退、烦躁等轻微症状,一般无须干预。母乳喂养可帮助缓解不适。
3、淋巴结反应约5-10%的接种者会出现同侧腋窝或锁骨上淋巴结轻度肿大,直径多小于1厘米,2-3个月逐渐消退。若淋巴结持续增大超过3厘米、形成脓肿或破溃,提示可能存在卡介苗淋巴结炎,需儿科就诊评估。
4、异常反应极少数可能发生严重异常反应如播散性卡介苗感染,多见于免疫缺陷患儿,表现为持续高热、多部位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瘢痕疙瘩、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百万分之一。出现异常症状需立即就医。
5、接种失败约2-5%的婴儿接种后无任何皮肤反应,可能因疫苗保存不当、接种技术问题或个体免疫应答差异导致。需在3个月后做结核菌素试验确认免疫效果,阴性者需重新接种。早产儿、低体重儿更易出现接种失败。
接种后应保持注射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摩擦或覆盖敷料。出现化脓时用无菌纱布轻轻吸干渗出液,不可挤压或涂抹消毒剂。观察体温变化,适当增加哺乳次数。若出现高热不退、淋巴结异常肿大、接种处溃疡超过3个月未愈等情况,应及时至儿童保健科或感染科就诊。接种后2个月内避免在该部位进行其他疫苗注射。母乳喂养有助于增强婴儿免疫力,促进疫苗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