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症不是绝症,但属于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
尿崩症是由于抗利尿激素缺乏或肾脏对其不敏感导致的排尿异常增多疾病,可分为中枢性和肾性两类。中枢性尿崩症多由下丘脑或垂体损伤引起,如颅脑外伤、肿瘤或手术并发症;肾性尿崩症则与遗传性肾小管功能障碍或药物损伤有关。典型症状包括每日尿量超过3升、极度口渴和夜间频繁排尿,严重时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通过禁水加压素试验和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上常用去氨加压素片控制中枢性尿崩症,氢氯噻嗪片对部分肾性尿崩症有效,卡马西平片可用于特定类型患者。
患者需定期监测尿量和电解质水平,随身携带饮水并避免高盐饮食,出现头痛或意识模糊需立即就医。
中枢性尿崩症可通过药物治疗、病因治疗及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改善。
中枢性尿崩症可能与下丘脑或垂体病变、颅脑外伤、肿瘤压迫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多尿、烦渴、低比重尿等症状。药物治疗可遵医嘱使用醋酸去氨加压素片、鞣酸加压素注射液或氢氯噻嗪片等,通过调节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若由肿瘤或外伤引起,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手术或放疗等病因治疗。日常需保持水分平衡,避免脱水,监测尿量及电解质水平。
患者应规律作息,避免高盐饮食,随身携带饮水并及时补充体液,定期复查以评估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