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腿跟屁股接口的地方痛,以前有看骨科拍过X光,医生说骨头没问题,所以我自己认为可能是坐骨神经痛。以前是天气冷的时候痛,现在天气不冷的时候也会痛了。之前医生都配些止痛药,吃了之后也就不痛了。就是最近发作频率有上升,特别是早上睡醒,那个时候比较明显的痛。请帮忙确认是否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是由多种原因引起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发生疼痛的一种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即坐骨神经炎)和继发性两类。继发性坐骨神经痛按受损部位不同又可分为:①坐骨神经根炎,最常见的是第4-5腰椎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其次是椎管骨肿瘤、骨结核、蛛网膜炎等;②坐骨神经干炎,多由腰骶神经丛及神经干邻近的病变引起,如骶髂关节病变、膨大子宫、子宫附件炎、髋关节炎及肿瘤压迫等。
多数病例先有一侧腰部及臂部疼痛,并向一侧大腿后侧、腘窝、小腿外侧及外踝部扩散。其疼痛特点一般是在持续性钝痛的基础上呈发作性加剧,如刀割样、针刺样或烧灼样,并常常因弯腰、行瞳、咳嗽等动作及夜间加重。为减轻疼痛,患者被迫采取各种防御姿势:站立时身体重量落于健侧下肢,脊柱凸向健侧;坐位时健侧臀部着椅,患侧臀部落空;卧位时向健侧卧位,患侧髋关节微屈。
体检时可出现拉塞格征:患者抑卧位,将伸直的患侧下肢向上抬举,由于患侧坐骨神经受到牵拉而出现疼痛或疼痛加剧。另外,还可在一些部位出现压痛,常见压痛部位有:①腰椎旁点多在第4、5腰椎棘突旁约2厘米处,相当于大肠俞穴;②骶髂关节点在髂耻关节上部,相当于膀胱俞穴;③臀部点在坐骨结节与转子之间,相当于委中穴;④腓点在腓骨小头下方;⑤踝点在外踝之后,相当于昆仑穴。
此外,还可出现患肢肌张力减弱、踝反射减弱或消、小腿或足背外侧感觉减退。
坐骨神经痛主要应针对病因治疗,如椎间盘纤维球破裂者一般是采用透热、按摩、推拿及牵引方法,无效或者进行性加重进可考虑作椎间软骨切除术;脊髓肿瘤应争取早期摘除术;坐骨神经炎、骶髂关节炎可选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药物治疗,并可同时配合理疗等方法辅助治疗。
急性期可于腰骶部、大腿后侧及小腿外侧用紫外线红斑量照射,有剧痛时可加用碘化钾、普鲁卡因等离子透入,一般疼痛时口服止痛剂,如布洛芬(芬必得)、去痛片或肛塞双氯灭痛栓剂等或选用0.5%-1%普鲁卡因、温盐水作骶骨内硬脊膜外封闭止痛。另外,还可根据压痛点进行针刺疗法。欢迎点击访问飞华健康网坐骨神经痛专题:http://www.fh21.com.cn/guke/zgsjt/
坐骨神经痛患者可采用侧卧屈膝或仰卧垫膝的睡姿缓解疼痛。正确的睡姿主要有减轻神经压迫、保持脊柱中立位、避免肌肉紧张、分散压力点、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
1、减轻神经压迫侧卧时在两膝间夹枕头可减少腰椎旋转,避免坐骨神经根受压。选择中等硬度床垫能更好支撑腰部曲线,过硬或过软的床垫可能加重神经刺激。枕头高度以维持颈椎自然曲度为佳,过高可能导致颈部肌肉代偿性紧张。
2、保持脊柱中立位仰卧位时在膝盖下方垫枕,使髋关节保持15-30度屈曲,能降低椎间盘压力。可用毛巾卷支撑腰部生理前凸,但厚度不宜超过手掌宽度。避免俯卧位睡眠,该姿势会迫使腰椎过度前凸,增加神经根张力。
3、避免肌肉紧张采用胎儿式侧卧时,躯干与大腿呈130度角可放松梨状肌,该肌肉痉挛常压迫坐骨神经。上肢放置于胸前或枕上,防止肩胛带肌肉牵拉。睡前可进行腘绳肌拉伸,降低夜间肌肉代偿性收缩概率。
4、分散压力点使用记忆棉材质的体位垫能均匀分散髋部和肩部压力,预防局部缺血导致的疼痛加重。改变体位时遵循整体翻身原则,避免腰部扭转。每2-3小时调整睡姿可防止单一姿势造成软组织疲劳。
5、促进血液循环抬高下肢20厘米能改善静脉回流,减轻神经水肿。寒冷环境需注意腰腿部保暖,低温可能诱发肌肉痉挛。睡前温水浴有助于放松肌肉,水温不宜超过40度以免加重炎症反应。
除调整睡姿外,建议避免久坐久站,坐位时使用腰椎支撑垫。急性期可尝试冰敷疼痛区域,慢性期改为热敷。进行游泳、瑜伽等低冲击运动增强核心肌群稳定性,但需避免腰部旋转动作。若夜间疼痛影响睡眠或出现下肢无力、大小便功能障碍,应及时至骨科或疼痛科就诊评估是否需要神经阻滞或物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