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患者您好:
1、口服药物
需装入胶囊内或制成肠溶性制剂,以避免对胃粘膜的刺激,防止药物被胃破坏。
2、肌内注射
为了避免对血管的破坏及一些不适合口服的药物,常采用肌内注射,选择长针头深部注射,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以避免产生硬结。
3、静脉给药
(1)静脉注射:是临床应用很广泛的方法。药物直接进入血管,剂量准确。由于肿瘤患者用药时间长,护士在使用血管时应注意要从远端开始左右上下肢交替使用。必须掌握熟练的技术方法,谨防某些药物漏、渗至血管外,导致局部组织坏死,甚至肢体残废。
(2)静脉冲入:使用某些化疗药物常要求在2~3分钟迅速到达体内。用药前先输入葡萄糖或生理盐水待通后,将化疗药物由滴管内注入,2~3分钟后,再恢复原滴速。如丝裂霉素、长春新碱等药物常采此法。
4、动脉注射 适用于某些晚期不宜手术或复发而局限的肿瘤。直接将药物注入供肿瘤血液的动脉,可提高抗肿瘤药物局部浓度和减轻全身毒性反应。动脉内给药要求保持导管通畅,预防气栓、血栓、缺血性坏死或感染。
详情请登陆飞华健康网胆囊癌频道: http://www.fh21.com.cn/zhongliu/dna/
胆囊息肉通常不会变成胆囊癌,但直径超过10毫米、单发、基底宽或快速增长的息肉可能增加癌变风险。胆囊息肉癌变概率主要与息肉大小、生长速度、患者年龄、是否合并胆囊结石、息肉病理类型等因素有关。
胆囊息肉是胆囊壁向腔内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多数为胆固醇性息肉或炎性息肉,这两种类型基本不会癌变。胆固醇性息肉通常多发且直径小于5毫米,与胆汁中胆固醇代谢异常有关;炎性息肉多伴随慢性胆囊炎,由长期炎症刺激导致。这类息肉生长缓慢,定期复查超声观察变化即可。
腺瘤性息肉和胆囊腺肌症属于癌前病变,尤其直径超过10毫米的单发息肉需警惕。腺瘤性息肉具有恶变倾向,病理检查可见不典型增生;胆囊腺肌症表现为胆囊壁局限性增厚,可能伴随罗-阿氏窦形成。若超声显示息肉血流丰富、基底宽、形态不规则,或合并胆囊壁增厚、胆结石,建议尽早手术切除。
发现胆囊息肉后应每6-12个月复查超声,避免高胆固醇饮食,控制体重。出现右上腹隐痛、消化不良等症状时及时就诊,50岁以上患者或合并胆囊结石者需加强监测。医生会根据息肉特征评估风险,必要时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预防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