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进入初冬,随着降雨减少,空气越发干燥,此时人们最易患咳。
据不完全统计这类咳嗽约占呼吸科门诊病种的30%,若治不得法常迁延数月难愈,检查胸片等影像学无异常发现,医学上称慢性咳嗽。假如原有慢性咽喉炎、过敏性咳嗽病史者,此时更易出现干咳呛作,口咽鼻燥,唇干舌燥,咽喉干痒、或有痰梗咽喉、且越痒越咳;如原有过敏性鼻炎、咳嗽变异性哮喘病史者,随着初冬凉风渐紧,也可出现晨起喷嚏连作,夜间呛咳不止,有时可出现喉间如有水鸡鸣声等表现。
中医认为当下时令慢性咳嗽主要与初冬寒冷干燥的气候影响所致。一旦患咳,应立即进行相应检测,明确病因,尤其注意不要忽视因鼻炎分泌物鼻后滴流咽喉刺激导致的咳嗽。临床观察,这类病人运用抗菌素、解痉药物、抗过敏药物疗效不显,而中医从祛风宣肺、化痰利咽、清燥润肺等方法治疗往往可以获得显著效果。
如属风邪袭肺咳嗽(表现咳嗽、咽痒、鼻塞为主要者),可用清代名医程钟龄的名方“止嗽散”(荆芥、桔梗、前胡、紫菀、百部、陈皮)加减治疗;
如属感寒久咳郁热者(表现咳嗽、鼻塞、怕风、咳吐粘痰、舌边尖红、舌苔薄黄者),可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华盖散”(麻黄、杏仁、苏子、陈皮、茯苓、甘草、桑白皮)加减治疗;
如属凉燥咳嗽(表现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头痛者),可用清代名医吴鞠通的名方“杏苏散”(苏叶、茯苓、前胡、桔梗、枳壳、半夏、甘草、生姜、橘皮、杏仁、大枣)加减治疗;
如属风热咳嗽(表现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粘或黄、鼻流黄涕、口渴、恶风、舌苔薄黄者),可用清代《温病条辨》之名方“桑菊饮”(冬桑叶、菊花、薄荷、连翘、前胡、牛蒡子、杏仁、桔梗、大贝母、枇杷叶)加减治疗,偏燥者可选桑杏汤治疗;
对于体虚咳嗽(易于感冒、怕风、反复咳嗽、咳痰、咽干、咽痛、体倦乏力、舌质淡、脉细等),可用《小儿药证直诀》之名方“补肺阿胶汤”(牛蒡子、前胡、生姜、橘皮、桑皮、阿胶、粳米等)加减治疗。
每日1剂,日服2次,一般1~2个疗程多可获效。
慢性咳嗽患者喝中药有一定缓解作用,但需辨证施治并遵医嘱。中药调理慢性咳嗽主要有小青龙汤、止嗽散、杏苏散、桑菊饮、二陈汤等方剂,适用于风寒袭肺、风热犯肺、痰湿蕴肺等不同证型。
1、小青龙汤小青龙汤由麻黄、桂枝、细辛等组成,适用于外寒内饮型慢性咳嗽。症状多见咳嗽痰白清稀、遇寒加重,可能伴随恶寒无汗。该方剂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但阴虚咳嗽者禁用。服药期间需观察是否出现心悸等不良反应。
2、止嗽散止嗽散含桔梗、荆芥、紫菀等药材,主治风邪犯肺型咳嗽。表现为咳嗽咽痒、咯痰不爽,常见于感冒后久咳不愈。该方具有疏风宣肺功效,但肺热咳嗽者不宜使用。建议煎药时后下薄荷以保留挥发油成分。
3、杏苏散杏苏散针对凉燥伤肺证,组方含杏仁、苏叶、前胡等。典型症状为干咳少痰、鼻咽干燥,多发于秋冬季。此方剂能轻宣凉燥、理肺化痰,服用期间应避免辛辣食物刺激呼吸道。
4、桑菊饮桑菊饮由桑叶、菊花、杏仁等构成,适用于风热咳嗽。临床表现为咳嗽痰黄、咽喉肿痛,可能伴有轻微发热。该方有疏风清热功效,但风寒咳嗽患者忌用。药液宜温服,服药后避免冷风直吹。
5、二陈汤二陈汤主治痰湿咳嗽,含半夏、陈皮、茯苓等成分。症状多见咳嗽痰多色白、胸闷脘痞,常见于湿盛体质者。此方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阴虚燥咳者慎用。建议配合饮食调节,少食肥甘厚味。
慢性咳嗽患者服用中药需坚持2-4周观察疗效,期间定期复诊调整方剂。可配合蜂蜜炖雪梨、白萝卜汁等食疗方润肺止咳,避免接触油烟等刺激物。若出现咯血、持续低热或呼吸困难等预警症状,应立即停用中药并就诊。日常注意保暖防寒,进行八段锦等温和运动增强肺功能,保持居室空气流通湿度适宜。中药治疗期间应记录咳嗽频率、痰液性状变化,为医生调整方案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