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和核磁共振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像原理、适用场景及检查侧重点。CT利用X射线断层扫描,适合快速检查骨骼、肺部等硬组织;核磁共振依赖磁场和射频脉冲,对软组织、神经系统及关节显像更清晰。
CT检查速度快,单次扫描仅需数秒至数分钟,适合急诊或需快速诊断的情况,如外伤后颅内出血、骨折等。其成像对钙化灶、肺部结节等显示敏感,但存在电离辐射,孕妇及儿童需谨慎选择。核磁共振无辐射风险,可多平面成像,对脑组织、脊髓、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分辨率极高,能清晰显示肿瘤、炎症及早期脑梗死,但检查时间较长,通常需20-60分钟,且对体内有金属植入物或幽闭恐惧症患者不适用。
CT设备对运动伪影耐受性较强,心脏CT可评估冠状动脉狭窄,而核磁共振在动态观察器官功能方面更具优势,如脑功能成像或肝脏特异性对比增强。两者费用差异明显,一线城市CT平扫约300-800元,增强扫描800-2000元;核磁共振平扫约600-1500元,增强扫描1200-3000元,具体费用与检查部位和机构定价相关。
检查前需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合适方式。CT检查前需去除金属物品,增强扫描需评估肾功能;核磁共振需严格筛查体内金属异物,佩戴心脏起搏器者禁止检查。若需重复进行影像学检查,可优先考虑无辐射的核磁共振以减少累积辐射量。
金属假牙一般可以做核磁共振,但需根据假牙材质和固定方式综合评估。非铁磁性金属材料如钛合金通常不影响检查,而含铁、镍等磁性金属的假牙可能因磁场干扰导致图像伪影或移位风险。
目前临床常用的种植牙或固定假牙多采用钛合金材质,钛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非磁性特性,在核磁共振检查中不会受磁场吸引,也不会明显影响成像质量。部分活动假牙的金属支架可能含有钴铬合金等弱磁性材料,这类情况需提前告知医生,通过调整扫描参数或更换检查方案降低干扰。口腔内其他金属修复体如银汞合金充填物、金属冠等,若体积较小且位置远离扫描区域,通常不会对检查造成显著影响。
对于不确定材质或存在松动风险的金属假牙,检查前需通过口腔全景片确认金属成分及固位状态。部分老旧假牙可能含有镍铬合金等强磁性材料,这类情况下需权衡检查必要性与风险,必要时可考虑临时拆除或改用CT等替代检查方式。装有心脏起搏器、血管支架等体内金属植入物的患者,需优先遵循相关专科医生的评估意见。
建议患者在核磁共振检查前主动向放射科医生说明口腔内所有金属修复体的类型、材质及安装时间,配合完成金属筛查问卷。检查后应及时复查假牙固位情况,出现松动或不适需联系口腔医生处理。日常维护中应注意避免假牙受到外力撞击,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以确保修复体稳定性。